主持人:感谢何总的详实解读,请您台下落座。
刚刚何总带我们穿透了市场表象,挖掘出产业长期发展的新可能。
当消费需求从“有无”转向“优、劣”,“好房子”的定义也在升级,这为空调产品的功能拓展提供了新场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作为建筑领域的权威机构,将从人居需求角度,为我们解读空调产品如何通过功能创新融入品质生活。接下来,有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研究员,博士,博导张昕宇先生,为我们带来分享《“好房子”驱动:空调产业的低碳化、智能化与场景化升级》。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研究员,博士,博导张昕宇
张昕宇: 尊敬的王秘书长,吕盛华吕总,非常荣幸,因为咱们这是一个空调的会,但是空调是为房子服务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住建部出的政策,关于“好房子”对空调企业的研发有什么启发。
主要分三个部分:一个是“好房子”标准编制背景;另外是“好房子”的标准《住宅项目规范》,这个标准是2025年3月发布的,5月1日就开始实施了,我国的标准一般从发布到实施都是时间很长的,最少的是半个月,有的甚至是一年,但是这个标准很特殊,新建的建筑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做;第三个是这个《规范》对空调产业升级的启发。
我们说我们干的事都是有目标、有目的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在“需求和发展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是社会的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了。去年11月份在中国建筑科技展上李强总理参观中建项目,提出了“好房子”的四项标准——安全、舒适、绿色、低碳,对我们房子中的设备也是这么要求的,我理解对空调也要实现安全、舒适、绿色、低碳、智慧的要求。
2025年把“好房子”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提出“充分考虑不同居住习惯、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能力等群体的需求”尤其现在是社会老龄化、儿童友好推进“好房子”这个事。这个标准是GB55038,实际上住建部从2019年开始就推全文强制标准,前面有38份标准,那个几乎是同时启动的,但是这个标准周期比较长,因为一开始就提“好房子”怎么去定义,最后这个标准号占了38号,也应该更早一点发布,但是因为对“好房子”的定义,包括政府、产业界对“好房子”怎么定义一直存在疑问,但是今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所以“两会”结束后这个标准发布了,5月1日就开始实施。
上个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说了,我们要推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现代化城市,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化、品质提升、绿色转型,现在很重要的工作是城市更新,包括五个转变、五个注重,提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舒适便利、绿色低碳”,统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四好”建设。
具体到住房,住房也是经历了“有没有”到“好不好”,上个世纪到2000年以前,平均面积可能才9点几平方米,但是现在人均面积到了40平方米,现在我们住宅从总量短缺的供给性不足已经要求结构提升和品质提升的发展阶段,对我们空调的要求也是从最基本的需求冷热,到现在要求新风品质、对室内污染物的去除,也都有影响。
住建部倪洪部长表示:好房子是个系统工程,是个应用场景,是个新的产业。他对建筑材料、建筑设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提出:要像造汽车造好房子。实际上就是我们整个建筑的部品、建筑用的配件都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尽可能减少在现场安装建造工作量,都在工厂里完成,这样“好房子”的标准就容易统一,建材也容易统一。对我们空调来讲也是这样,空调在这个角度已经做得很好了,能够满足要求。
具体“好房子”怎么变?第一个要有标准,从标准提要求,有了标准以后,要依据标准开展设计,设计时选用好的材料,好的材料通过设计好,最后让用户有获得感需要好的服务,同时通过好的建造方式实现“好房子”建设的流程。
回顾一下住宅标准,上个世纪1986年提出了针对住宅设计的国家标准,到1999有住宅设计规范是强制性标准,到现在提出这个标准是把前面所有说的这些标准强制性要求都放在住宅项目规范,住宅项目规范以前的标准都是有点技术规则、导则的意思,但是现在这个规范有点技术法律的意思,就是你必须按照这个做,如果不按这个做,以前是违反标准是违规,现在是违法了,所以标准必须严格执行。
这个标准编制的目的是住宅的高质量发展,保障基本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居住环境是空调营造的,考虑的因素是居民的需求、技术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和实践经验。原则是兜底线、保基本。政策标准是强制性的、集成性,包括面向住宅的建设、使用、维护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规模、布局和关键技术五大要素,先进性是提升住宅的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等性能要求。
上位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工程质量条例》等国家的相关法规,还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建设目标是“安全、舒适、绿色、低碳”,包括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建设、使用、维护,功能布局、功能要求、技术要求。技术要求包括室内环境、声光热,建筑设备包括空调智能化和节能的要求。适用对象包括住宅,像我们高校的宿舍也是归到住宅范畴。
这个标准分为七个部分,包含了居住环境、建筑空间、结构、室内环境、建筑设备。跟空调有关系的一个是建筑的室内空间、套内面积、层高、室内的声环境、热环境、供暖、通风与空调、电气、智能化。
第一章是原则,第一个是经济合理、安全耐久,第二个是以人为本、健康舒适,第三个是因地制宜、绿色低碳,第四个是科技赋能、智慧便利。我觉得这四个原则放在空调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我们提供了“安全、绿色、舒适”的目标也是满足这个原则的。
下面具体做一下分享,以前只是管住宅本身,后来拓展到外部环境,现在拓展到住宅项目,项目可能是一个小区的概念,包括住宅的建筑本身、工程设施管线以及配套,范畴相对比较大。具体到规划布局,包括卧室、朝阳、通风、装配构件的通用性。
第三章:居住环境。对小区环境、室内环境都提出了要求。
第四章:建筑空间。卧室的使用面积要求不小于5平方米,起居室的面积不小于9平方米,现在空调机组容量是不是按照这个去进行调整。再有一个是公共空间,空调位置及安装,要求室外预留空调安装位置,同时要考虑太阳能热水以及光伏的应用。
第五章:结构。这个结构有点影响,实际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00毫米,这个给空调制冷提供了可能。
第六章:室内环境。一个是卧室起居室建筑设备结构噪声限值,就是墙与墙之间的噪声有限制,因为我们在卧室或者起居室,主要运动部件可能就是空调,对空调噪声值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再一个是热环境,避免结露。再一个是提了厨房、起居室、自然通风口的面积,空调是不是还要具备通风功能,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
第七章:建筑设备。再一个是供暖空调及预留,这个后面会详细讲。同时,配电回廊位要求每个功能性房间预留3个以上回路电器,电器的容量上也做了规定。设计年限只是对建筑结构、地面、外墙、外保温提出了要求,对设备没有要求。设备性能和寿命是和经济成本在一起的,我们的家电是耐用消费品,但是耐用消费品有适当合理的生命周期。
对于建筑构件的要求,这个空调可以借鉴,就是部件部品的长寿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刚才王秘书长也说道,我们的空调从产品部件材料乃至工质是不是能够低碳,因为现在讲“全生命周期低碳”,这也是考虑的一个因素。
再一个对空调影响比较大的,第一个是层高不低于3米,室内净高不低于2.6米,这个是对空调影响比较大的,原来要做这个只能用分体空调,现在是不是可以考虑中央空调、考虑新风系统结合的可能性。
这是声学性能,一个是提了住宅卧室和相邻墙之间声的要求,再一个是设备之间噪声也提出了要求,这个综合考虑跟英国、德国的一些标准进行对比,我们提出了小于50分贝的这个要求。
再一个是改善室内热环境,这个对空调的研发有一些影响,“严寒寒冷地区住宅应该设置供暖设施,夏热冬冷的地区应设置供暖空调设施或预留安装位置,夏热冬暖地区的住宅应设空调设施和预留安装位置”。现在是这样的,根据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这个通用规范,按照那个《标准》,我们现在这个住宅的保温性能已经很好了,都不需要集中供热了,这就给空调提供了既能满足冷的需求,又能满足热的需求。像节能供暖地区,东北都有空调需求了,但是更长的是供热需求,空调如何在满足供冷需求的情况下同时实现供热的功能,可能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方式。而且我们集中供暖,我们可能和北欧、俄罗斯一样,美国、加拿大、法国基本用的是分散式供暖,大部分用的空调,有的是燃气。对于夏热冬冷地区,像日本跟我们差不多,但它采用的是分散式设备,我们现在也提出了夏热冬冷地区不可能用集中式供暖,分散式大概率是空调,空调可能是冷暖型或者热泵型的机组。而且这里的红色看到,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预留空调的安装位置,或者是专用的平台板,或者专用空间,这是标准的要求。
再一个是提出预留安装位置,对不同的项目,要求严寒寒冷地区强烈设置供暖设施,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要求预留安装位置,跟国标50096住宅设计规范是强制要求的,对空调来讲,我们最关心的可能是冷,但是对这个项目来讲是暖,如果把暖的问题解决了,冷的问题也不是什么问题,尤其是对北方地区。综合气候特征、能耗特点、能耗结构和经济习惯,现在很多企业用中央空调和地暖二联动,再加上新风系统,现在层高增加了,提供了这种可能,产品从系统端要做这种准备。
再一个是改善热环节,空调供热+制冷,这个有一个GB55015,这也是个全文强制的标准,新建建筑安装太阳能,安装太阳能在住宅来讲可能也就安在前面,它的位置和空调一样。空调和光伏一块装,空调是个耗电元器件,通过光伏能够降低能耗,同时又实现低碳的方向。最近国家能源局做一个“全面光伏”的标准,这个如何跟光伏更好地结合。我6月份参加了展会,一些大企业像格力、美的、奥克斯也开始做以满足空调为主,如何降低空调的降低碳足迹,包括光伏的应用,包括储能的应用,这可能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对空调行业来讲。
再一个是建筑电气化、智能化。现在提“双碳”,“双碳”对于建筑的逻辑是尽可能减少建筑中直接碳排放,建筑的用能包括炊式、热水、供冷/热电计划。炊式燃气这相对比较难的,因为咱们炒菜。但是热水、供冷/热电比较容易实现。再一个建筑电气化要求提质增效,柔直供配电、储能调蓄、微网系统、光储直柔、电网协同。今年6月启动了“十四五”的项目叫“车、房、网”,新能源汽车的建筑和电网之间进行互动,建筑有个重要的可调负荷,这个可调负荷大概是由空调承担,很简单地说,例如现在电网需要调度电,空调可以停5分钟,这5分钟这1度电创造的价值甚至超过几块钱,空调从一个消耗的能源变成一个能够提供电网支撑的产品,我们在空调的控制逻辑上或者空调的接口上要留出这种可能,作为可控的负荷参与虚拟电厂调度。现在很多项目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这种项目做得比较多的在南方,南方电网做了很多这种项目,北京国网也在做类似的项目,大家都在研究空调作为柔性负荷、柔性单元去控制,实现虚拟电厂,实现削峰填谷,降低用能成本,可能有一天空调也可以挣钱,不仅仅是一个消耗电的装置,可能也变成了挣钱的手段。
再一个是室内空气品质,现在层高高了以后空调新风净化,消灭病菌的空调,功能要求更多了,因为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这是空调室外机安装,这个给大家做下介绍,要求“应设置方便室外机安装和维护操作的可上人专用平台板或预留空间,专用平台板与主体建筑结构的连接应进行结构设计,设计年限与主体结构相同。”有20年、50年的要求。“室外机要求座式安装,要有牢固连接,必须采取防坠落设施”。
这是明确了便于安装维护结构:从外窗阳台直达,结构设计是台板专用的,座式安装,防止坠落。而且提出不应采用在外墙上打膨胀螺栓的安装方式,这是现在主流安装方式,但是以后这样是不行的。
总的来讲,从“经济合理、安全耐久;以人为本、健康舒适;因地制宜、绿色低碳”的角度是有标准化的,现在空调也有能效标准和相关的标准,“科技智能、智慧便利”物联网全屋智能驱动,也和全面的标准化,和前面的构件化、部品化是统一要求。
具体来讲,现在建筑发展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建筑的绿色和数字化,以及建筑的包容性,包括可持续发展,然后数字化引入建筑业,以人为本的社会公平。具体到空调这要低碳,因为我们是建筑,空调要低碳化。在建筑数字化的前提下,空调要实现智能化,能够智能化设计、智能化建造、智能化运维。空调针对不同的场景,需求是不一样的,零零后的需求和七零后、八零后、老龄化的需求不同,要针对不同的场景做设计,做研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