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过“市说新语”平台发布消息,近日在广东深圳组织召开了针对手机及应用平台企业的反不正当竞争合规指导会。
会议期间,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手机行业典型的不正当竞争案例,并指出当前该领域非理性竞争问题较为突出,要求相关经营者增强责任意识,深入学习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切实加强内部合规管理。
北京策略(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思航向第一财经表示,此次监管行动体现出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的执法思路转变,有助于厘清技术创新与合规经营的边界,推动行业实现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监管指出,部分企业利用技术、数据或平台规则等优势,实施流量劫持、强制跳转、恶意不兼容等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与其他经营者权益,要求企业全面开展风险排查,完善内部合规制度。
据了解,本次会议汇聚了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及手机厂商、应用平台和行业协会代表。会议聚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手机厂商对第三方应用安装的“系统性拦截”。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若尝试从手机自带商城以外的渠道安装应用,常会遭遇多重阻碍,包括反复弹出的风险提示、强制开启特定权限,甚至需要多次输入密码,显著提高了安装难度。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类拦截行为多以“安全提示”为名,标注应用“不可信”“可能携带木马”等,导致多数用户在密集警告下放弃安装。部分手机厂商不仅限制第三方应用的安装,还禁止带有下载功能的应用上架其官方商店,形成对第三方软件的全方位封堵。
记者实测某品牌手机发现,从浏览器下载第三方应用需经历四到五次系统弹窗拦截,包括反复确认风险、开启“超级守护”等步骤,流程极为繁琐。
吴思航分析认为,手机厂商若无正当理由阻碍第三方应用安装运行,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若相关厂商在操作系统中具备市场支配地位,此类行为还可能触及《反垄断法》中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
但他同时指出,并非所有限制行为均属违法。基于系统安全或隐私保护需求所设置的合理审核属于正当权利,但规则必须公开透明、程序公平。若仅针对竞争对手设限,而对自有或关联应用予以豁免,则可能构成自我优待和排他性滥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生态发展,手机应用商店已不再是唯一的流量入口。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国家网信办分两批公布了49家通过备案的应用商店,涵盖多个手机品牌及互联网平台。
为摆脱渠道束缚,近年来不少互联网企业选择与手机厂商“解绑”。以游戏行业为例,据《2024中国移动游戏广告营销报告》,巨量、腾讯、快手、百度等广告平台已成为游戏投放的主要渠道,多家知名游戏厂商陆续从手机渠道服撤离。
例如,网易自去年起陆续将《阴阳师:妖怪屋》《逆水寒》《我的世界》等多款游戏从OPPO、华为等渠道下架。腾讯的《地下城与勇士:起源》、阿里灵犀互娱的《三国志·战略版》等也相继退出部分手机渠道服。
游戏产业分析师张书乐指出,游戏厂商撤离渠道服的核心原因在于渠道分成机制。以往游戏厂商依赖应用商店获取用户,采用充值分成模式合作。随着精品游戏增多,头部厂商凭借产品吸引力已具备绕开渠道的底气,推动用户直接通过官方渠道下载。
吴思航表示,监管部门在规范市场竞争时,应充分考虑行业的技术特点与商业逻辑,避免“一刀切”,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合规标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推进差异化措施,以实现公平竞争与行业创新的良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