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成人大考”:互联网思维撞上制造业铁律

2025-11-27 09:13   来源:网络   

  从年初创始人雷军成为中国首富,并成功打造“老实人”的网红人设,到如今在各种负面舆论事件中焦头烂额,小米的舆论环境似乎遭遇了两极反转。

  11月24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雷军通过其全资拥有的Team Guide Limited购入260万股小米B类普通股,平均每股价格约38.58港元,总计斥资超过1亿港元。在此之前,小米在11月20日和21日,总计出资约8亿港元分别回购了1350万股和800万股。然而,大手笔回购的背后却并非利好,而是小米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舆论浪潮中,陷入自证陷阱。尽管小米集团第三季度创造了净利润大涨80.9%的历史新高,但股价却一度陷入低迷。截至11月19日,小米集团股价自6月27日创下61.45港元的年内股价高点后,累计跌幅已超30%,市值随之大幅缩水。在小米集团发布雷军的增持公告前,市场的抛售情绪难以扭转。

  情绪的背后,是小米正在遭遇连环式的舆论危机。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小米汽车的成功,不仅让小米集团的市值一路冲到了1.4万亿港元大关,还让小米自身以及公众,陷入了小米高端将成的舆论氛围中。然而,3月29日发生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的车祸,向小米破了一盆冷水。一夕间,小米和雷军的舆论反转,雷军的“老实人”人设也遭到了质疑。此后,小米的舆论环境一路恶化。在今年下半年,小米迎来了负面舆论的爆发期。从机盖门到未交车先催款案的一审宣判,小米的负面舆论事件直指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能源汽车增长极。

  从消费电子向大家电、新能源汽车跨界,小米正在经历一次残酷的“成人”仪式。这不仅意味着小米的营收规模更大,也意味着其面临的是更加残酷的行业竞争以及消费者更加苛刻的审视。这也让小米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经营逻辑遭到了挑战。

  小米率先面对的是流量的反噬。互联网思维,为小米的发迹创造无数有利的条件。在手机领域,小米通过互联网经营用户,获得了一批又一批忠实的用户,同时以互联网服务创造利润的方式,让小米在电视板块拥有了超过传统品牌的性价比。然而,基于互联网的模式不仅能够创造惊人的声量和订单,也会转化为巨大的关注度。这意味着企业自身的问题,会遭到舆论场的放大,甚至发展成危机。过往用于宣传的每一个“金句”和承诺,都可能在被发现存在落差时,成为公众质疑和嘲讽的素材,让单一的负面事件升级为全面的品牌信任危机。

  危机的背后是小米正在从互联网效率曲线跨越到硬科技制造曲线。这意味着,小米需要一场针对第二曲线的变革。尤其是汽车业务,必须独立于原有的效率文化,在组织、文化、考核体系上全面向品质价值范式转型。业内人士指出,小米需要的不是放弃一方,而是建立 “双向思维”,也就是用互联网的效率思维做用户运营和渠道创新,用制造业的品质思维做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和品控。小米今年遭遇的“水逆”,表象是各类负面事件的叠加,内里则是其传统的互联网打法、营销驱动模式和创始人中心化的公关策略,在进入更复杂、更重资产的硬科技制造业时出现的 “系统性不适”。

官方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