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国标撕破“皇帝新衣”,盘点家电行业那些“伪智能”

2025-11-27 08:34   来源:中国家电网   

  清晨,智能窗帘缓缓拉开,语音喊一句 “早安”,咖啡机立马嗡嗡运转,客厅的智能灯也慢慢调亮暖光;下班手机远程一点,空调提前制冷、电饭煲自动启动了煮饭程序,这曾是大家心心念念的 “智能懒人生活”,氛围感拉满。然而,当智能语音频频回应“听不懂”,扫地机器人在原地画圈,智能门锁突然“罢工”打不开门,“智能”带来的就不再是便利,而是 “闹心”。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要求和评价第1部分:通用要求》及《智能家用电器应用场景 第1部分:通用要求》两项新国标,首次为“智能”划定了清晰的技术边界。消息一出,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网友们围绕伪智能话题纷纷开启吐槽。

  01华而不实,智能变“智障”

  不少智能家电功能浮夸,脱离真实使用场景。例如,一些智能冰箱配备了超大屏幕,宣称可追剧、浏览照片甚至购物。消费者程程对此哭笑不得:“做饭时要么切菜要么炒菜,谁会扭头对着冰箱追剧?”更让人无奈的是,这块屏幕还会频繁推送广告,被网友调侃为“花钱请回家的广告牌”。

  还有消费者吐槽,一些号称“AI保鲜”的冰箱,在实际使用中既无法展示食材保鲜状态,也无法让用户感知实际效果。“我根本就不知道冰箱里的食材究竟还能保鲜多久,也不知道所谓的AI保鲜技术到底有没有在发挥作用。还有’AI 食材管理’功能,不仅识别食材不准确,推荐的食谱也完全不考虑我的实际需求” 。

  某品牌的“情感空调”更是令人咋舌。当体验者说“今天好累”时,空调竟以机械音播放心灵鸡汤:“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随后自动切换至舒缓模式。这种强行加戏的伪交互,暴露了厂商对用户真实需求的严重误读。

  02暗藏风险,智能变“隐患”

  比功能鸡肋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全问题。江苏一位网友反映,自家上千元购买的智能门锁,使用数月就频繁出故障,电池每月一充,最终彻底“罢工”——指纹密码验证成功,门却打不开。此外,一些低价智能家电为压缩成本使用劣质配件,不仅故障频发,更存在隐私泄露风险,摄像头、麦克风等权限易被非法获取,让智能变成了监控。

  03生态割裂,用户被逼成APP管理大师

  不同品牌设备之间互不兼容,把消费者逼成了APP管理大师。用户春春调侃自家是“后天拼凑的全屋智能”,手机里装了四个控制APP。“可真到用的时候,还是不方便,打开这个调温度,再打开那个调亮度,相当于把遥控器集中到手机上,这样的产品称不上智能。部分品牌还在APP中强行植入了广告,打开就得先看30秒推广,不仅没有简化生活,反而给我增加了操作负担。”

  04交互体验差,智能变 “麻烦”

  不少智能家电的实际交互体验,和预期差了点意思。何先生家的智能传感器就敏感得有些过头:人刚走过走廊,卫生间的灯就自动亮了;一楼阳台稍微有点动静,全屋的灯便齐刷刷地全亮起来,让人哭笑不得。语音交互的 “错位沟通” 更让他觉得麻烦。“有时候特意呼叫智能管家,喊好几遍它才慢悠悠响应;可压根没叫它的时候,它又会突然冒一句‘我在’,吓我们一跳。” 何先生无奈说道。更让人纠结的是,偶尔用语音下达操作指令,智能管家常常回复 “没听懂”,他只能换成标准普通话,一字一句放慢语速再讲一遍。“这么折腾下来特别别扭,现在我和家人基本都不用语音控制功能了。”

  “伪智能”泛滥的背后,是一些企业把智能化当作溢价工具。某品牌智能马桶盖,核心功能与普通产品无异,仅因加了APP控制模块,售价就飙升至万元;某款4K电视搭载所谓“AI影像芯片”,画质提升不足10%,价格却上涨2000元。如今,随着两项新国标的发布,智能家电在感知、决策、执行、学习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得以明确,场景化应用的通用准则也得到规范,行业长期“自说自话”的乱象有望终结。

  真正的智能,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服务,而非华而不实的营销噱头。新国标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哪些是真正的技术创新,哪些只是披着智能外衣的“皇帝新衣”。随着标准逐步落地,那些仅靠概念包装与功能堆砌的“伪智能”产品,将再难有容身之地。

官方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