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初现,智能闹钟以舒缓乐音将你唤醒,窗帘随之自动开启,让阳光洒满房间;厨房的咖啡机早已开始工作,香气四溢;车库中,智能汽车提前开启空调,将车内温度调节至最适宜状态——这一切并非科幻片段,而是“人车家”生态正逐步呈现的现实图景。
在5G、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技术持续演进,以及消费者对智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人车家”生态迅速兴起,吸引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布局。近日,美的集团与比亚迪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计划融合各自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AIoT技术及用户生态等领域的优势,跨越车辆与住宅的界限,携手构建行业领先的智慧生态系统。据波士顿咨询预测,到2030年,“人车家”生态将占智能市场增量的58%,成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生态布局竞争加剧
“人车家”生态旨在实现人、车、家三大场景的全面互联,推动硬件设备实现无缝对接与智能协同,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主动提供服务的智能生活体系。
根据合作协议,比亚迪全系车型将与美的旗下多类产品实现互联,逐步接入智能家电与家居设备,建立无缝连接的感知网络。双方将重点加强在AI智能体层面的协同创新,推动技术接口与数据协议标准化,探索智能汽车与家庭环境系统在数据共享与智能决策方面的深度融合。
美的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公司致力于打造高度开放、共融的生态系统,通过A2A架构打破品牌与场景限制,使用户享受跨场景的无缝智能体验。
类似的跨界合作并非首例。今年7月,海尔集团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人车家”场景系统互联、车载电器开发、冷链全场景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
与此同时,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也在加速布局这一新兴赛道。随着小米SU7于2024年上市,小米完成了“人车家全生态”的最后环节,形成闭环系统。小米的优势在于其已建立起覆盖手机、汽车与智能家居的完整产品链,并通过自研的澎湃OS系统实现三大场景的全面贯通。
华为早在2019年就发布了鸿蒙系统及《HUAWEI HiCar生态白皮书》,提出以手机为核心的“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覆盖办公、家居、出行等多个领域。在今年11月的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公司进一步推出乾崑智驾生态开放平台,构建起能够调度多方资源、支持应用开发与运行的操作系统。
运营商也在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例如,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推出基于IoT管控与操作系统技术的“人车家”智慧互联方案,打破家庭与车辆场景的界限,实现服务与数据的顺畅流转。
技术融合推动发展
“人车家”生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UWB超宽带数字融合、操作系统底层互通等关键技术的支撑。这些进步不仅推动了场景融合,也催生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北京博星证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邢星指出,目前行业存在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以自有终端为核心的闭环模式,依托自研系统串联旗下硬件;另一种则是美的等企业倡导的开放共生模式,以A2A互联理念为基础,构建跨品牌协同的生态网络。
技术标准的统一成为生态发展的核心议题。海尔集团通过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与部分车企共建汽车行业子平台,助力产业链实现数字化升级。
运营商的技术支持同样重要。中国移动重庆公司与深蓝汽车联合开发的“人车家”智慧座舱,集成“一卡三端”认证与“超级SIM车钥匙”技术,接入AI大模型与语音交互系统,通过统一账户联通人、车、家三端服务,整合云盘、音乐、视频等移动应用权益。
AI技术在生态构建中日益重要。美的正在开发的AI小美家庭助手,不仅具备语音交互能力,还能理解用户、设备和环境,实现全域感知与分布式交互,成为“人车家”生态中的智能核心。
生态价值日益显现
“人车家”生态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技术体验,更在于开辟了新的商业模式与增长空间。《全球智能汽车竞争格局》报告显示,具备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有望占据智能出行与家庭融合市场50%以上的新增收入。
从商业模式看,“人车家”生态能够显著增强用户黏性,产生协同效应。以小米为例,其“人车家全生态”通过“硬件+软件+服务”闭环,实现了从产品竞争到生态竞争的升级。
对传统家电企业而言,这一生态提供了转型新路径。美的与比亚迪等企业的合作,不仅拓展了产品场景,也通过车辆这一移动终端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据悉,美的已与华为、VIVO、荣耀等手机厂商,以及小度、天猫精灵等平台,还有多家汽车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拓展“人车家”互联场景。
车企同样从中获益。比亚迪通过与美的合作,不仅提升了车辆智能化水平,也为用户带来更个性化的服务。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将共同制定“人车家”互联标准,并推动其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用户而言,“人车家”生态带来更便捷、舒适和个性化的生活体验。通过双向控制,用户在车内即可操控家电,在家中也能查看车辆状态或远程启动;基于地理围栏技术,系统可自动触发不同场景模式,显著提升生活品质。
然而,“人车家”生态的发展仍面临标准统一、数据安全、跨行业协作等挑战。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秘书长张剑锋表示,未来生态的发展方向应是在统一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场景服务的差异化。只有设备实现无缝连接,用户才能获得真正一致而流畅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