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电市场近年来持续火热,销售纪录不断刷新。然而在行业繁荣的背后,产品价格虚高、“伪智能”泛滥、实际体验与宣传差距大等问题,也频频受到消费者质疑。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要求和评价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28219.1—2025)与《智能家用电器应用场景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46505.1—2025)两项国家标准,为规范行业发展和引导消费者理性选购提供了明确依据。这两项标准将于2026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标准从“智能能力”和“场景效果”两个维度对智能家电作出清晰界定,明确其是指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智能化功能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并应具备数据管理、人机交互、智能控制、智能运维四项关键能力。专家指出,这些能力共同赋予家电“类人智慧”的特征。
智能家电通常融合微处理器、传感器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其智能化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智能控制”能力上,即设备能否在不依赖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基于自身感知实现功能调节与控制。
值得关注的是,新标准还要求企业在产品中明确标注智能功能的具体效果、网络接入方式及信息安全风险提示等信息,以便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
此外,标准首次建立了智能等级评价体系,将家电智能水平划分为从L1(基础智能)到L5(高阶智能)五个等级,帮助消费者直观判断产品智能程度,避免被不实宣传误导。
同时发布的《智能家用电器应用场景 第1部分:通用要求》还规范了九类典型智能场景,包括数据与信息管理、人机交互、智能控制、环境管理、健康管理、负荷管理、能源资源管理、智能运维和场景定制,为产品研发和生态互联提供了统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