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正在举行。赛场内,运动员们奋力拼搏;赛场外,“体育+”正把赛事流量转换成消费动力、经济增量。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杨雪鸫11月18日介绍,截至11月16日,十五运会市场开发收入达18.4亿元。数据背后,是赛事经济强劲活力的迸发。
赛事经济核心在于“以赛聚客”,既带来门票、赞助等直接收益,又联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关联领域,形成强大消费拉动效应。“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市”“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比赛、多人消费”,体育与深度旅游融合,商业潜力巨大。
一方面,要加强体育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措施,开展促消费品牌活动。各地应积极打造赛事旅游线路,开发主题旅游产品,吸引观众赛后旅游观光,体验融合乐趣。如今,“体育搭台、文旅唱戏”图景不断上演。武汉马拉松串联20多个景点,带动景区门票、酒店订单上涨;“苏超”以“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样本。
另一方面,要打破业态壁垒,激发产业新动能。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为赛事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各地要借助赛事推动“体育+X”多元业态拓展,挖掘细分市场潜力,推动体育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不过,“体育+”并非简单“1+1”,而是要找到与其他行业的“连接点”,实现“1+1>2”。《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体育产业总规模超7万亿元。为实现目标,我们既要利用赛事经济“热度”,也要精准布局、创新融合,以科技赋能,让赛事经济从“走红”迈向“长红”,成为经济发展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