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出货量预增,行业底层结构悄然重组

2025-04-11 08:23   来源:网络   

  洛图科技近期发布预测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智能腕戴设备出货量预计达 7100 万台,同比增长 24%,疫情后首次接近 2019 年高点,引发 “穿戴设备回暖” 热议。但在这一数据背后,智能穿戴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风向转变。

  智能手环正迅速退出主流舞台。自 2020 年第三季度达到销售高点后,其出货量持续下滑,至 2024 年第三季度已降至 1000 万台左右。目前坚持更新智能手环产品的品牌不断减少,部分品牌新品从形态到功能已趋近简化版 “智能手表”。Canalys 分析师指出,功能单一、与智能手表功能重叠以及市场需求饱和是其萎缩主因。从功能上看,智能手环已触顶,早期的计步、睡眠监测等轻功能,智能手表能更好完成,且随着用户健康需求升级,手环在传感器配置等方面难以满足新要求。在产品定位上,手环曾靠 “性价比” 打开市场,但如今其塑料感、低分辨率屏幕等难以满足年轻用户对智能设备的期待,且价格战导致利润空间压缩,手机厂商纷纷转向利润空间和附加值更高的智能手表产品。

  与此同时,腕上穿戴产品消费人群结构也在变化。2024 年,中国市场儿童定位手表出货量超 1400 万台,中老年用户对跌倒检测等功能的接受度和购买力提升,青少年 “刚需 + 监管”、老年人 “刚需 + 健康” 成为产业增长动力。

  尽管厂商纷纷入局智能手表,但这并非一个完美市场。作为已诞生 10 年的终端形态,智能手表虽被寄予厚望,却始终面临性能、续航与功能难以平衡的困境。以 Apple Watch 为例,即便硬件升级,续航仍维持在 18 小时左右,无法承载 “全天候信息终端” 角色,AI 交互等功能也难以施展。安卓厂商简化功能的产品虽提升了续航,但应用体验阉割严重。在系统与生态层面,watchOS 未孵化出 “杀手级应用”,安卓阵营更是生态碎片化严重,应用生态缺陷将长期制约其发展。

  AI 虽成为智能穿戴领域热词,但两者融合困难重重。受限于算力,智能穿戴设备难以支撑本地推理和运行大型语言模型,云端算法又带来网络依赖等问题,续航和交互逻辑也阻碍 AI 在其上发挥作用。现阶段穿戴市场竞争正从硬件参数比拼转向 “系统生态位” 争夺,但所有品牌都面临智能穿戴产品粘性不足的问题。过去 10 年,智能穿戴设备发展成熟,却未实现平台化沉淀,虽成为健康管理入口,却未能成为操作系统中枢节点,未来发展仍充满挑战。

官方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