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场论坛,我们汇聚家电、厨房电器、智能清洁设备、人形机器人技术和科普视频制作等不同的领域的企业大咖,共同绘制多产业协同的智慧家居生态蓝图。掌声有请论坛嘉宾上场,他们是:
海信视像 科技助理 副总裁 何灿先生
老板电器 高级副总裁 周海昕 先生
追觅 扫地机总裁 孟佳 先生
开普勒 人形机器人CEO 胡德波 先生
B站UP主 (年轻智造家代表) 毕导
同时,本场主持由知名博主@Eva的科技生活担纲,有请!
Eva:各位嘉宾,接下来我们更多的是聚焦生活本身,第一个问题,我们的2025年是希望一起探讨科技的创新,最近大火的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一步步引入各行各业,家电产品,机器人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第一个问题就是聊聊这些技术的融合,到底对我们的消费者本身能够带来哪些可感知的全新的场景?你们每一家的AI跟我们的消费者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新的场景是大家可以给到的?
第一个问题想请问一下海信视像的何灿先生。海信视像在这些AI引入这些有哪些场景跟以前真的不一样,对我们在场的每一位都能有吸引力?
何灿:AI大模型的技术跟我们显示产品的结合确实带来了产品力和用户体验的提升,有一个明显的飞跃。从三个角度来讲改变,第一个是视听方面,就是音质和画质,去年我们在AWE期间发布了画质平台和大模型的矩阵。在AI大模型这个技术的加持之下,我们对整个画质的链路进行了升级和改造,现在的电视是可以更精准的去识别画质的风格、画面的内容,以及画面里面一个一个的元素,从而更优化画质的调校,让用户可以在任何环境之下以最好的画质享受内容,我们也对声音的模式、声音的场景以及对人声和其他的元素和AI的能力进行提取和强化、优化,最后给用户更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交付方面,以语音交付为例,我们基于大模型DeepSeek的能力,融入了语音的交付链路,可以更精准理解用户模糊的意图,你随口的一句话大模型可以知道你背后真实需求是什么,语音可以做反馈。第二也可以支持一句话多个意图的理解以及执行,第三是基于上下文的理解和结合记忆,能够去实现多轮对话,这样可以给用户的整个交付显得更加的自然,智能化水平更高。同时我们也在往多模态的方向融合,在语音交互的时候咱们的电视实时理解画面上播放的内容,可以提取更多的信息反馈给用户,让用户可以直观的感觉到这个智能化的提升。
第三个是从服务方面,AI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可以提升我们原有的这些功能,也会带来一些创新的服务,都是以智能体的形式体现在我们电视的功能捉。去年我们海信视像也是在AWE期间率先发布了12个智能体,这些智能体包括影视、体育、教育、旅游、穿搭等等,这些智能体就是我们的团队基于大模型的能力和各个领域数据的收集之后,用大量的专业数据要去训练出来的这些智能体。今年DeepSeek发布之后我们也是在行业率先把DeepSeek的能力接入到智能体,更进一步的提升了智能体智能化的水平。举例,今年海信是世俱杯2025年官方的赞助商,用户如果是球迷,对世俱杯感兴趣可以去询问我们的电视,说世俱杯的详细赛程是什么,电视会自动的去识别到用户的意图,启动体育智能体,去把所有的背景、赛场、参赛队伍都非常清晰的列出来,如果用户对某一个球队感兴趣,他也可以简单讲我想看这支球队所有的比赛,智能体会调动电视里面现有的能力去设置提醒,保证用户不漏掉任何一个赛事。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总结,大模型包括AI技术还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和产品结合能够提升的点,去真正的提升用户最后的体验。
Eva:感谢您的分享,其实我们简单总结来说,我们有了AI的能力,电视看的更好了,听的更好了,同时更聪明了,现在电视不只是看个画面听个向,作为客厅C位可能更多时候成为大家的一个智能体的小助理,在生活当中当做家里的好朋友一样去对待,让电视变得更有人味。
现在的电器也跟之前不一样了,请周总分享一下,有了AI加入之后有哪些新场景可以跟我们的消费者更加的紧密关联?
周海昕:我们讲人工智能快接近100年,当然从2022年开始的以生成式大模型为代表的新的人工智能或者通用人工智能出来之后,确实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突飞猛进。比如最新的多模态,以DeepSeek为代表的在数据蒸馏方面提高了训练的效率,在推理、规划方面能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给我们这些纵向垂直领域的行业用户带来了很多的技术的革新的地方。我们的厨电产品,一方面是结合机器视觉和多模态来提升用户的体验。比如说我们的蒸烤一体机里面能够自动用户放入的食材,给你推荐菜谱,能够自动的识别这个食材在我们的电器中烹饪的成熟度,及时智能提醒你最优的烹饪时间和火候。我们的大模型也可以直接扫描用户的面部皮肤,识别你的健康状况,根据你的营养状况给你规划合理的膳食。当然我们也结合了最新版的“食神大模型”,融入了DeepSeek完整版的功能,我们在推理规划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我们只能帮助你做好一个菜,现在可以帮助你规划好一顿饭,同时四五个菜,配合我们的电器设备,使烹饪效率达到最高,每个菜的烹饪火候掌握最好。我们还可以根据个人的营养状况,给你规划一周的长期的营养管理计划每天吃什么,早中晚吃什么,这些都是基于最新的生成式大模型在多模态以及DeepSeek类似的推理规划方面的能力做出了革新,目的就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Eva:以前用厨电产品做饭,现在厨电产品教我们做法,下一步就是直接让他们帮咱们做饭。科技的发展就是这么快速的进入每个人的家庭,这些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面听听消费者的声音,毕导也是很多朋友经常看您的视频,您也跟我们的消费者、用户层是作为一个代表,作为一个智造家代表,您觉得现在的AI期待什么样的场景是怎么的你看到的能够带给你帮助的呢?
毕导:我从一个消费者和科技爱好者的角度来聊聊,最近DeepSeek真的很火,大家都在讨论关于DeepSeek的推理如何强大,我作为一个消费者的市郊来看,我觉得AI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以DeepSeek为代表的基于对话的大语言模型是AI当中的一个子领域。我个人觉得在家电方面计算机视觉加上多模态的解决方案可能在我心中会更为有感知一些,如果把DeepSeek的深度推理应用在家电场景当中,我举几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你家有一个垃圾筒你跟他说我现在要扔垃圾了,这个时候垃圾筒开始推理了,这段时间之后,你垃圾拿在手上都已经烂了。所以我觉得DeepSeek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场景。
我个人觉得AI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两个方面,现在很多时候他是扮演着生活的一个小助理的角色,帮我们完成某一个任务,未来我作为消费者我更期待的是他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他成为我完整任务的执行者。这两天我也在逛AWE展会,比如我在海尔展台我看到他的空调现在有这样一个功能,等到晚上之后他会觉得白天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直接吹一个冷风是还相对舒服的,到晚上很多人对于冷风直吹比较敏感,他实现了一个到你睡觉之后夜里面慢慢把温度再回升一点的功能。在传统上这个事情能不能被解决?也可以,你可以在睡觉之前去定一个定时的程序,比如说在半夜的两三点把温度升到一个什么程度,但是这件事情如果用AI解决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无痕的过程。再比如我最近在使用追觅的产品,在过去扫地机器人这个产品他其实是基于一个逻辑,就是走过去我拥有避障的能力,他现在既有了计算机视觉,我可以看到这儿有东西,同时也拥有抬起来越障的能力,我家有一个宠物,他现在甚至可以实现走过去的时候发现这儿有一个狗子,现在我不应该去打扰它,过一会儿狗子可能会走,我等会儿再回来清扫掉,这些AI功能的实现让你更加的信任这个电器,以前可能扫地机器人在工作的时候我还是应该盯着它,我生怕它出什么差子,随着A无疑的发展,你可以放心离开家门让它自己打扫,这些都是AI让我体验很不做的功能。
Eva:让你体验很不错的就是让你少操心,我就更懒了,我就希望别让我动手了,有一个机器人给我做了不就更好了吗。现在具身智能也是大家关注的,什么时候我家里能有一个服务机器人,我就什么都不用做了,这些操作完全不用管了。接下来请问一下开普勒的胡总,咱们的服务机器人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进展,距离到千家万户当中,在场的这些朋友们,什么时候家里才能有一个?
胡德波:今天在座的大部分是年轻朋友,大家用上我们现在期待的人形机器人进家庭去干活,我们看到大概在5—10年这个区间应该能实现,大家都会是受益者,以后不会因为家务跟男女朋友吵架,或者因为这些事情去费很大的心。在现在人性机器人专业的展会、论坛其实大家都经常会问我们,人形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够进家干家务,什么时候能照顾老人,能养老,我们在场的都能赶得上,我们对这个非常乐观。
Eva:为什么要等5—10年,中间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突破这些技术难点?
胡德波:很好的问题,开普勒我们现在是先做工业场景,我们是把家庭放在5—10年的区间去推出家庭的人形机器人,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时间节奏?因为人形机器人进家庭面临几个需要解决的关键的挑战,一个是安全,因为家庭是一个非常随机化的场景,会出现宠物、小孩、老人,家庭场景完全是非结构化的,所以这本身从技术上来讲对于机器人的安全性要求很高。第二大家对机器人的智商期待很高,现在从人工智能的感知、理解到推理、执行,感知和执行这两个环节还是可以的,但是里面的理解和推理还不太足,现在的多模态大模型,文本大模型发展很快,但是其实还是不够,大家如果看最近的META的首席科学家讲,如果把各种文字、各种模态都编成一个token(丢进去,让他出来指挥一个动作,这条路他认为是跑不通的,里面的感知和理解要基于对这个空间理解的语义进行推理,这个在整个机器人和AI具身智能领域,大家都不停的在探索,所以我们也相信在几年的时间里会有突破性的进展,真正解决智商的问题。
Eva:对,让我们的机器人真的像个人一样能思考能推理,能听懂能看懂并且有主观的决策能力,这是下一个难点。因为我个人也是一个科技发烧友我还是非常持乐观态度,大家看到以DeepSeek为代表的迅速的自我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判断能力都非常的快,所以您这边要加加油,我们都盼着的。
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机器人更多还是以扫地机器人为代表,很多朋友家里都有这样的第一台机器人就是扫地机器人,我们想问问追觅的孟佳总,我们感受到的现在跟以前的扫地机器人,有了AI之后跟以前的差异点有什么,值不值得我们去换新?
孟佳:大家感受到现在的扫地机器人比之前第一代特别是几年前那一代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了,之前大家为什么很多用户用了第一代扫地机器人以后就觉得他不智能,就放弃这个品类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们最新款的扫地机器人已经非常智能了,现在的扫地机器人已经搭载了激光雷达包括双目的视觉功能,再结合AI大模型的算法,对家里的环境感知已经做到了非常好的地步。就比如说之前他在家里完全不能识别家庭环境,但是现在基本可以识别地面上常见的所有的200多种障碍物,可以识别家里的地板、环境,而且可以识别到家里的房间类型,比如说我一次建图完成之后就可以识别到这个是厨房还是卫生间还是客厅,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房间类型制定不同的清洁策略,看到地面的障碍物也可以实实避开,这都是比之前的进步。还有对宠物的识别和关怀,可以智能识别到宠物,绕开它,等它离开以后我们再清洁,甚至还可以和宠物做互动,可以自动跟踪宠物,如果上班的时候想看一下家里的宠物可以让扫地机器人自动跟踪宠物,和他进行互动,远程的撸猫和撸狗都可以做到。通过AI的加持,我们现在智能机器人已经比以前有了更长足的进步,并且我们现在不满足只对于及面的清洁,包括今年在AWE场馆上发布我们最新的一款机器人是带着机械手臂的,更类似于未来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在进化了,这个手臂也是依托于AI的能力,可以识别到地面的一些杂物,以前只能看到就避开,但是现在看到它并理解这个障碍物是一个什么东西,比如我可以知道他是一双拖鞋一只袜子,知道这个拖鞋和袜子应该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识别到这是一个拖鞋我们又看到家里的鞋柜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拖鞋带到鞋柜里面。同时我们看到地面有一个大的纸团,可能扫地机器人不能直接把它扫进去,我们会把纸团夹起来,识别家里的垃圾筒在哪里,然后放到垃圾筒里面,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地面的障碍物的整理。包括还有一些痛点,就是家里小朋友的玩具经常扔在地上,整理起来非常复杂,我们可以识别到这些玩具,并且把这些玩具放到它该放的地方。这都是我们现在通过AI技术赋予我们的一些能力。同时我觉得不仅是地面的整理,我相信在未来的1—2年之内还可以通过机械臂的一些进化,对于立体空间进行简单的整理,比如整理桌面,擦一擦桌子,甚至以后的全家联动,我们会把衣服直接放到洗衣机里面,洗完以后可以把衣服再拿出来放回衣柜,这些都是我们初步具有具身智能的家庭服务机器人的一些雏形,在未来1—2两之内这些简单的工作都可以实现。
Eva:不仅仅是扫地,还可以做整理,如果您这边再不快点人家都快站起来了,有了手了又会走了,也是一个服务机器人了,很多的产品跟大家一开始想象的不一样,一方面就是我们原本以为的形态在飞速的进化,刚才分享的这些扫地机器人的场景我相信很多朋友还没有体验到,可以去体验一下,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会比期望中的更快。
还有一个用户体验的问题,在场的人是比较年轻,属于科技产品的忠实用户,但是作为一个家的单位,有老人有孩子,大家的科技素养不一样,有的人就是不灵通,我们非常关心在这些产品进入家庭环境当中的时候如何让我们的家人使用更简单,比如我以海信视像为例我们现在的电视拥有更多的功能,如何让界面交付更加简单、操作简单,在用户体验层面请您分享一下咱们这边的思考。
何灿:海信在企业里面有一句叫“人本科技”,产品首先是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的,在交付设计、界面设计上我们也是秉持着同样的理念,让用户的操作可以更简单,把科技的复杂隐藏在后面。具体来说,在界面UI的设计上我们是面向不同年龄段或者面向不同的角色和人群有不同的模式可以选,以老人为例我们有长辈模式,做了一些适老化的设计,我们会用更大的字体,更高的对比度来展现这些蚊子和内容,让老人可以看的更清楚。引入卡片化的设计,将用户经常使用的功能以及一切提醒类的信息,以卡片的形式放在最醒目的位置,障大家一目了然可以看到。针对年轻用户我们也提供了定制化的导航桌面功能,可以让年轻用户方便定制个性化的UI和界面体验。语音交互环节,我们也是借助AI大模型目前的技术进步,去做了相应的升级,尤其是针对老人、小孩、方言这个群体,做了专门的优化,让语音交互在这些场景下可以有更高的唤醒和更高的识别率。第三我们也是创新性的引入了空间交互的功能,比如摇控器,可以让用户像使用触摸屏一样方便的拖拉拽以及做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我们也是把所有的应用和UI都是设计了新的交互规范,重新做了一遍开发和升级,让用户可以更方便体验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体验。
核心是做好用户的分层和定义,每一个用户使用体验和操作方式和逻辑不一样,针对这个再倒推到产品当中。电视还算是一个大众可能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但是如果在厨房区域,我妈妈有时候跟我吐槽,说现在的产品电饭煲带屏了,抽油烟机也能说话了,但是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对于在厨房里面工作的这些人群来说是不是足够友好呢?我们也想请总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让我们的UI设计,用户交互体验5适用于家庭不同的人群,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周海昕:确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中国目前已经步入了中度老龄化的社会,适老性的产品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我想从三个纬度来分享我的观点,第一个纬度就是我们在智能家电、智能终端的UED设计有一些常规的做法,做一些适老性的产品,更大字体,更深的对比度,更向的提示音,这些都可以做,这是最基本的。第二个纬度,不要忽略AI技术进展的本身也会导致跟用户交互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举例,20年前我做手机,当时我们手机还都是按键的,我们称之为功能手机。怎么改善用户体验?怎么改善按键的效果,这个按键怎么做的更大、字体更清晰,按下去的手感更好一些,按键背后的灯光更加的均匀和柔和一些,可是当智能手机出现以后这些都不再需要研究了,因为你的输入输出跟机器的交互完全变了一种方式,这点我希望提醒大家作为一些技术人员可以共同去研究的一个话题。
回到问题本身,一方面现在有语音操控,当然很多老人对语音操控还是不满意,但是我相信随着语音到语音的端到端的多模态技术如果成熟应用的话,这个体验的效果肯定会大幅度的提升,我们语音就可以做一切的事情。你不需要跟机器说你要他做什么事情,你只需要告诉他你想要的结果,他能够帮助你把中间的过程一步步控制下来。多模态和机器视觉结合,再加上一些三维的空间感智能力,可能搭配一些硬件,比如说AI眼镜、AI耳机等等,你看到的就是机器看到的,你稍微有一个动作AI就知道你想要干什么,这个比现在简单的手势控制又是上了一个台阶。当然还有我们想不到的很多,就是人跟机器的交付方式本身也会发生进化。
第三个纬度,我们也不要忽略了人自我进化的能力,20年前当智能手机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业界一致声音认为我们还需要保留功能手机至少作为老年机,因为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太复杂了,还是给他们九宫格的按键打打电话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哪怕自己家里老人还有人在用所谓的老年机了吗,没有,他们用的都是智能手机,只不过把屏幕的字体调大了,因为智能手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也愿意去学习和用这些智能手机,只要操作相对友好,更加便利,更加能够满足他们在生活中的需求。最后就是说也不要忽略了人自我进化的能力。其实人跟AI技术是会共同进化的,这是我的观点。
Eva:我们人跟产品都在不断的OTA。我们其实一直说科技企业、科技产品要卷,你们要把用户体验做好,但是其实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很多的用户本身如果非常的抗拒,你怎么用都不好用,但是如果怀着一个非常开放、愿意学习、愿意体验的心态,就会发现它还挺好玩的。
其实科技与用户、品牌方、产品是共同进步、共同向前发展的关系,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彼此靠近。毕导作为用户的代表,其实对于您自己本身是极客,您有什么想分享的,关于品牌方在用户体验方面可以如何做的更好?
毕导:用户体验我觉得是一个特别有人问关怀的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因为我跟我父母了解过,他们会有这样一种心态,他会有一种潜在的担心,越高端的东西是不是一旦他出现了什么鼓掌之后我就越难处理,我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可能是很多人的一个担心。站在我的角度有什么解决办法?以前大家说AI提供两个数据,一个叫做准确率,AI的实力要越来越强,学术界经常说一个词叫可解释性和透明性,当出现了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作为用户我能知道你这个黑箱里面究竟在想什么,你是怎么出现的这个问题?我给大家举一个过去经历过的案例,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工业里面的项目,是给一个化工厂通过摄象头检测摄象头当中的位置有没有明火,如果有明火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相信了解AI的朋友们都觉得这个任务并不复杂,我们首先把明火的图片给AI识别训练让它学会了。最后上线了有一天发生了报警,我们说这个系统终于有用了,我们去看看那是什么,最后发现是什么呢?那是阳光照耀下化工厂一个员工光头的反光,被系统判定为明火。当时我们就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化工厂说以后不能再出现这种误报,然而我们的系统主要是训练他能准确的报,但是并没有设计当他误报之后我应该怎么知道他是为什么误报的,比如你告诉我这个太像了,反光的哪个结构跟火的结构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就是一个不够透明的系统。所以我们期待未来在家电当中也能够更透明,比如我们跟一个家电在进行语音互动的时候,你说你给我讲个笑话吧,这个时候他没有反应,这个用户就不明白你为什么没有反应,你完全可以回复一下是这个任务不符合我设定的流程还是网络连接不佳等等原因,或者扫地机器人里面你告诉我,这块刚才为什么没有扫,你给我反馈一个原因,通过对话实现这个,让大模型来揭示这个家电在内部思考的一个状态,这是一个点。怎么做到交付中的人文关怀,还有就是支持方言这一点对很多家长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第三点就是期待家电能跟人的互动当中自己逐渐的进化,并且更加了解人的习性这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最近我跟我孩子聊天,我就发现孩子在生活当中会有很多你稍微难以理解的规则,比如我家门口出去有两个电梯,他自己有一个规则就是从这台电梯上来的我就要从这台电梯下去,有些人喜欢吹风,有些人不喜欢吹风,有些人在冰箱里面喜欢堆的满满当当的,我跟他的交互过程当中我能告诉他,我其实喜欢的是这个风格,慢慢他更加了解你,他就能成为你一个很贴心的生活搭子,这是我认为三个可以提升的点。
Eva:最后一点,其实我们想要的是千人千面,我们希望家里这个AI就是为我定制的,因为这是我的家。我相信大家每个人的B站打开都是不一样的信息流,其实就是延伸到了产品端。从用户体验的问题来讲,除了交互的使用,功能的全面,还有一个担心就是贵不贵?我经常跟大家分享一些科技产品,他们都会说这个产品太好了,有点贵,现在整个台上最贵的应该是人形机器人,针对用户比较关心的成本问题,包括机器人进到家里的安全隐私问题,以及我们担忧的这些非常接地气的问题您这边是怎么应对的?
胡德波:首先,成本和价格来讲,要进入到家庭,他会像现在的工业场景,全尺寸的几十万的一台价格可能会降到两万甚至一万以内,一旦成为家用的生活伙伴之后,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档位的,可能有更小更大更强的,一定是一个比较多的形态。要实现通用家务的状态,机器人的自由度,各方面的配制,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它的价格应该会降到一个家庭能接受的水平。
另外从隐私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人形机器人这个领域现在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更多还是在功能、具身智能的聪明程度上面,让他具备通用的能力方面在发力,但是在他要真正普及进入到家庭之前,一方面要通过立法规范人形机器人隐私的处理,应该是遵循怎样的一个规则,通过监督,通过这些去实现他的安全的进入家庭。现在开普勒做的是在工业场景里面对它进行测试和部署,通过采集大量的数据让它变得更聪明,如果它在工业场景都干不好活就不可能在家庭里面干得好,这也是我们的逻辑,为什么工业要先行,然后家庭要往后一些。
Eva:我们讲产品设计本源的时候一定要把他最开始的时候就要纳入考量之内,比如我们都觉得用户隐私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机器人的发展还没有到这个阶段,我们扫地机器人早就到这个阶段了,但是人形机器人还没有到这个阶段。我也特别的建议所有产品研发人员、定义人员把最重要的问题要放在前面,而不是等产品已经进入用户家里发生了问题再改进,其实就是更烂的问题。我们的追觅产品也进入到千家万户当中,也面临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包括我们有非常多好的功能点,需要有更高价位的产品才能够享受到,孟总您是怎么思考的?
孟佳:关于用户考虑的隐私,包括安全性的问题,包括是否能现在进入家庭的价格问题。首先,隐私问题是每个家庭都非常关注的,特别我们是全球化的企业,海外对于隐私比国内更加关注,欧洲有一些GDPR的法案,对隐私关注度非常高。我们从最初设计开始隐私作为我们最高安全的一个要求。我们有安全的一个数据信息团队,有专门的数据安全官,在所有的数据传输链路里面我们都是经过了二次的加密,这些数据链路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看到。同时这些数据全部是存在安全的数据服务器里面,不允许有任何人包括自己内部的员工去查看,所以数据的安全性也是大家会关注的比较多的,也是我们会重点去做的一个地方。
第二点,安全性,在家庭使用中的安全性,大家比较关心未来像机器人应该怎么样更安全的使用,这块我们也是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我们和汽车的智能驾驶非常像,我们会有激光雷达加上视觉,两个辅助进行家庭环境的探测,包括家庭里常见的家人、宠物去识别,进行避让,不要去撞到他们。
人形机器人要进入家庭,价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形机器人现在售价一般超过10万元,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可能会以一种更简单的方式去进入家庭,可能他不完全是人的形态,这个形态确实在现在来看他的一些造价还是比较昂贵的,成本比较高。这个价格可能在2—3万是大家可能能接受的范围,我们现在也在思考利用现在的扫地机器人作为一个通用性的底盘,再组合一些机械手,做一些组合,机械手可能是另外一个品牌,可以把我们的一些空气净化器都放在平台上做一个组合,这样可以成为一个简单的家庭服务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能售价就会接近在两三万之内,这样会加速人形机器人真正能在家里落地的速度。
Eva:我听您的描述有一种感受,就是我们在等待机器人小朋友在长大,他现在是一个扫地机的性,我们给他加上胳膊他长出了胳膊,后面再加上一条腿他能行走了,就像小孩长大一样,他长到五六岁开始跟我们对话,等到他到十几岁,到成年了就变成一个真正的人形机器人,他其实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和发展的阶段。
胡德波:是的。
Eva:我们都觉得特别有意思,科技发展唯有变化和不变,带着这样一个过程每一位都非常幸运处在这样一个AI科技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而我们发现其实不光是我们台上的几位嘉宾的产品,AWE也在变,今年引入了第一个汽车智能的展台,我们希望整个AWE给大家的体验也在改变,我们伴随着整个科技的发展,家电的融合,机器人的融合,甚至新能源汽车的融合都在飞速发展过程多。最后一个小问题,我们请所有的嘉宾回答一下,我们不想那么远5—10年,我们就说三年左右,大家认为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面能够落地的或者能够带来颠覆性场景体验的技术、产品,或者透露一下自己产品创新未来的核心点也是可以的。
周海昕:三年时间很快,如果把人、车、家放在一起来看的话,想取得一些进展首先有一些基础工作需要做,比如底层协议的互联互通,打造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可能也会更好一些。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基本上比较明确看到的一个就是感知的能力,包括机器视觉,三维空间感知和大模型的多模态能力相结合,肯定会有很多的应用,他们主要是在帮助用户提升操控体验方面,这是第一类的。第二类的,随着大模型的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比如DeepSeek这样的模组尽量,对于人、车、家整个环境可以做一个中枢决策系统,他善于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或者长期问题的规划和决策。第三类就是具身智能,当然其实大家可能更感兴趣的是人形机器人,我觉得人形机器人只是具身智能的一种形态,也许三年之内可能并不能做成一个完全满足各种家用功能人形机器人,但是完成部分功能,或者以另外一种更合适的形态完成人、车、家三个部分功能的具身智能体,我想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胡德波:我们现在看三年比较短的时间的话,可以称之为AI伙伴或者AI助理,就会融入到人、车、家全场景的生活里面,而且他会是一个跨场景的AI mata,他一定程度上会具有早期的大家能够体验到的,像情感陪伴、交互,甚至给孩子辅导功课,他首先是有功能性,他可以帮助你完成某一个具体的功能,但是三年的时间不足以让它进化到全场景各种活都能够干,我们相信三年的时间,不管人形或者各种形态的智能设备、AI的家电,他会变成大家的一个AI的make,而背后其实他是有专门的伙伴,他是一个跨场景的在给大家提供这样的体验和服务。
Eva:我们也接受他慢慢长大。我们请何总给大家分享一下。
何灿:刚才两位分享了一些产业和系统上的看法,我从技术层面来看觉得未来三年之内有可能落地并且有颠覆性效果的可能是两个事情,第一个是端侧大模型,第二个是空间显示,为什么是这两个?先说端侧大模型,刚才两位提到具身智能或者AI的伴侣、AI meta的落地,AI在三年内一定会从现在的问答式的知识提取获取这样的一些场景落向真正去执行任务,要实际去做动作,跟周边的环境、实物发生交互。这个过程当中,第一延迟或者响应的及时性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大多数大模型部署在云端,一定会带来响应上的问题,端侧的大模型在参数量不变或者降低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对推理酸里的需求,这是大的趋势所在,而且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春节期间DeepSeek蒸馏阿里的1.5、3、7这些模型都有了很大的能力提升,这是通过端侧大模型来降低反应的延迟,让我们具身智能这些伙伴真正像人一样可以交互起来。同时刚才我们也都提到了隐私性的问题,当你的身边都是AI伙伴的时候一定会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一定会担心自己的个人的敏感信息会不会被泄露,因为他们都会被传在云端,有了端侧莫名以后,再配上立法、技术架构、行业标准,这些隐私的数据、敏感的数据就可以在本地处理,不用上传到云端,就断了一些风险,这是端侧大模型的一个情况。
第二个是空间显示,这次在AWE展台上有些厂商已经展出了空间显示的这些技术和产品,包括光场的、全息的,超表面的浮空显示甚至无介质显示,空间显示事实上是从二维到三维的一个变化,我认为人、车、家都是围绕着人的一个一个场景一个一个的空间,通过空间显示的技术在最适合的场景最适合的空间里面最当去呈现我们的信息、内容、图象,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沉浸感或者更高的一些处理效率,我甚至认为空间的显示必然会带来交互方面的革新,因为是三维立体悬空的手势或者其他更加高效的交互方式,可能会出现。
Eva:我个人也非常期待,因为我觉得那个非常的酷炫。三年对于追觅应该是一个产品迭代的好时间,所以有没有新的创新可以透露一下?
孟佳:其实人、车、家的概念就是让大家更好的享受生活,我今天重点分享一下“人”和“家”思考,其实就是想让人进入家庭之后完全的解放双手,让大家回到家以后享受一个全屋智能的非常好的环境,所以在这块我们也做了很多思考,我们之前做的是地面智能清洁入手,在这块做到了行业内第一。但是我们对这块仍然不满足,我们还是要思考,做追觅自己的智能家居的体系。欢迎大家参观我们E1馆,我们今年也推出了自己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的产品,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就是让大家回到家庭以后可以享受完全的智能家居的生活,我们会以扫地机器人作为家里的一个智能中枢,使用他来控制家里所有的智能家电,让这个智能家电真正的做到非常智能,比如说扫地机器人是一个移动的控制台,你可以对他通过语音控制家里的所有家电,同时还可以通过扫地机器人去学习家里用户的一些使用环境,比如该什么时候扫地,该什么时候洗衣服,该什么时候去做饭这些,什么时候去调整空调的温度,开启空调这些都可以通过扫地机器人去深度学习家里人的使用习惯,了解家里每个人的生活状况,来定制这些智能化的场景,真正实现全屋的智能。
第二就是具身智能的发展,在扫地机上加上一个机械臂,可以帮助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庭环境的整理,这个肯定在未来三年之内是高速发展,而且是一定能落地的场景。通过具身智能产品,包括他的一些思考,他的一些指令控制,包括对家庭环境的整理,就真正能够实现全屋智能,这也是我们在未来三年内重点要去做的事情。
Eva:我听出来了,追觅要上大牌桌,要上一个大桌,您在下一盘大棋,三年后的追觅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可能有一个更加开阔的未来。
最后请毕导跟大家分享一下。
毕导:我觉得从人、车、家的互联方面,家是你在室内的环境,车是你离开了家之后的环境,我希望人、车、家的互联就是让这个过程更加的丝滑无痕,让人从家到车,从车到家的心情上面保持比较的一致,我自己设想几个我比较期待的场景,比如说早上当他检测到我离开了家门上了车之后,这个时候我的洗衣机会问我,你已经离开家了,我要帮你把衣服洗了,洗了之后还烘了,这还蛮不错的。比如我刚刚回到家的时候,他说我洗澡水是不是应该给你开了,我看车也快到家了,是不是该准备休息了,我就期待家和车之间有更多的联动,比如在家里面听某个音乐,上了车之后你的车把这个音乐给投过来了,要实现这一点还是需要地层的大家都共享了某一种协议才能打通,我们期待在三年内有更大的进展。
Eva:这个还是非常有可能的,现在有很多场景已经实现了您梦想中的场景。非常感谢几位嘉宾的分享,尤其是最后对于近三年的期待我相信是在座每一位都将深切去经历和体验的。如何不错过这三年的精采呢?每年记得参加我们的AWE就可以了,再次感谢嘉宾们的分享。
黄静:相信各位跟我一样,感觉收获满满,不虚此行。当然大家可能还有感触最深的一点,不管是台上的嘉宾还是台下的观众,关于人工智能走进生活他们有很多的话想要说,就像刚刚嘉宾们所分享的那样,人和人工智能都是同步进化的,尤其是面对适老产品我们需要的是用AI来抚平皱纹,而不是加深沟壑。我们看到这场峰会也提醒着大家,技术可以计算,但是生活永远需要温度,算法可以迭代,但是以人为本始终是终极的坐标。我们希望今年的思考能够化作明天的实践,我们共同书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亲爱的朋友们,再次感谢各位的到来,让我们下一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