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中国已拥有超过1.5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这些项目覆盖了全部的41个工业大类,并成功建立了700个高水平的5G工厂。这一应用不仅在外围辅助环节发挥作用,更已深入到工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以及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的创新中,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产品质量。
那么,是什么推动了“5G+工业互联网”在中国如此迅速地发展呢?
回溯至2019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当时,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然而,五年后的今天,中国的“5G+工业互联网”已经迈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发展的背后,有多重因素的推动。首先,市场需求是主要的驱动力。在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无论是远程设备操控、智能质检,还是根据订单需求快速调整生产线,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5G+工业互联网”来实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对于个性化定制要求高、市场变化快的企业来说,5G网络无线化的优势尤为明显,因为它在重新组织生产线时无需重新布线,这成为了一种“刚需”。
其次,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5G网络建设的投入,5G网络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11月末,中国已累计建成5G基站419.1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1.5万个。同时,适用于各行业部署和规模化推广的5G虚拟专网也在加快建设,目前中国已建设超过4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为行业应用提供了稳定、可靠、安全的网络设施。
此外,政策的推动也是“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层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密集出台;地方层面,超过20个省份发布了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文件,为“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不久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印发了《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为“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绘制了新的蓝图。预计到2027年,“5G+工业互联网”将广泛融入实体经济的重点行业领域,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五方面能力将全面提升,将建设1万个5G工厂,并打造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5G与工业的融合将加快步伐,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