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开启高速电吹风赛道,将吹风机做成了“奢侈品”,但是,国内企业以规模化产业链优势快速让高速电吹风产品变得平价,如今高速电吹风甚至进入到了200元以下新一轮竞争区间。从1999元到599元再到如今的200元,高速电吹风价格“滑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内卷汹涌中的企业又有哪些困境?
规模化优势与同质化竞争的“AB ”面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电吹风零售额23.9亿元,同比增长36.9%,零售量1180万台,同比增长31.1%,奥维云网认为电吹风大幅增长的原因为高速电吹风持续普及渗透以及新兴电商拉动。其中,高速电吹风价格竞争日益白热化,徕芬、飞科、追觅均已推出199元价格产品,200元以下成为新一轮竞争区间,数据来看,2024年3月,200元以下高速电吹风销售份额占比已经达到10.4%。
针对高速吹风机均价的下滑,有熟悉高速电吹风行业的业内人士向中国家电网记者表示,“这一现象说明我们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个人护理、美发护理的产业链竞争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之所以会出现价格大幅下降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核心零部件高转速无刷电机通过大规模的应用后,成本大大降低,前两年一个吹风机仅高转速无刷电机和驱动的成本就在200元以上,现在一个吹风机售价就已经到200元了。另外,吹风机原材料中如芯片、硅胶材料等以前都需要进口,这两年通过国产化等方式成本也降下来了。”
如果说通过产业链优势将成本降低是业内所乐见的话,高速吹风机均价快速下滑中隐含着的同质化竞争则令行业担忧。GfK中国家电事业部资深分析师刘佳琦表示,“随着徕芬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到高速吹风机的赛道,高速吹风机的核心技术是高速运转的电机,但其技术壁垒较薄,各大品牌加大研发投入后均能够自研高速电机,专利溢价逐步降低。加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大品牌为了夺取份额选择进一步压缩成本,导致高速吹风机均价不断下滑。”
“现在产品外观设计甚至产品的结构都没什么变化,都是很雷同的竞争,同质化竞争的恶性结果就只能是价格竞争,”上述业内人士坦言,“这体现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从外观设计、结构、应用方面原创能力仍然需要提高。”
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对于高速吹风机的需求仍然较高,GfK中怡康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高速吹风机已经占据新品电吹风市场销售近70%的份额,刘佳琦认为,“在高速吹风机市场中,品牌已形成‘两头部+四大+多散’格局。前十名的品牌中除戴森和松下外其余都为国产品牌。虽然有众多品牌发布新品,但多以低价产品为主,难有创新科技加持,难以对头部品牌产生撼动。自徕芬发布高速吹风机后,中国吹风机市场持续高速上涨,在社交电商的加持下,预计2024年吹风机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将较前两年放缓。”
打破创新瓶颈才能跳出恶性价格竞争
即使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也仍然有新加入者,近日,汤姆逊就推出了高速吹风机新品,据介绍,汤姆逊高速电吹风机主要瞄准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高知人群,该新品主要在“强风速干、恒温+负离子护发、高颜值、低噪音、小体重”等产品核心性能上升级,从根本性能上带来“快速干发+水润护发”的吹发效果,并打造了380g的极致轻巧机身。
为何在此时进入了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汤姆逊中国品牌经营中心总经理李涛介绍,“市场环境的变化,倒逼企业对产品和经营策略做出相应的改变。在主流价格区间去竞争用户,肯定是最优策略,也是大部分企业的选择。但中国消费群体数量庞大,改善型需求一直存在,也不缺市场。在品牌、技术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的企业,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挖掘高端电吹风市场的潜力,建立品牌护城河。”
创新永远是获得消费者认可的第一法则。
针对当下高速吹风机创新的瓶颈,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企业才有更好的议价能力,以戴森为例,其价格就非常坚挺,就是因为它的专利技术;其次,其实我们的高转速马达有非常多的应用,除了吹风机外,包括吸尘器、剃须刀、热风梳、理发剪等等,如果可以在这些产品上去做创新的话,也可以避开吹风机这样竞争激烈的赛道,通过其他品类获得更好的利润空间;第三,产业链的微笑曲线包括前端的设计研发、中端生产制造、后端品牌销售,目前在外观方面我们已经有很大进步了,但是有时候外观设计和产品结构的配合度上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以目前市面上比较火热的负离子功能为例,吹风机负离子含量越卷越高,但近十亿的负离子含量带来的护发功能是否也直线上升呢?如何提升负离子的浓度和渗透率,真正达到养护头发的功能是企业应该深入研究的,“仅以高速作为卖点已不再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各大品牌或可推出有更高附加价值的高速吹风机产品来赢得市场,”刘佳琦表示。
此外,针对当下的市场现状,李涛认为,“面对当下市场环境,我认为企业既要立足当下,也要布局未来。一方面,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产品和经营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建立消费者认知。另一方面,不断研究和洞察目标消费群的未来诉求,做好技术储备和研发,打造更能迎合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