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各位企业代表: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接受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中国家电网的邀请聊聊我非常熟悉的,博士、博士后、到入职北医,科研方向一直是围绕水相关的,是我的重点研究方向。我所在的科研团队大概从2008年时就开始研究水,所以时间比较久,对它很有感情。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水与健康”,后面跟了一些小点,稍后围绕这些方向与大家分享。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是生物体重要组成部分,体重大概60-70%是由水组成。
水也参与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咱们平常吃进去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排泄的这个过程都需要水的参与。另外,水有重要的功能是维持体液渗透压和电解质平衡,夏季皮肤排汗和温度,眼睛、脏器、组织液起到润滑作用。居民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大概计算了一个,咱们每年吃进去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量多少?水的量又是多少?从图形一对比分析,水的摄入量真的很大!远超过三大功能营养物质。咱们平常吃是非常专注,也研究了很多,那为什么水这不给予更多关注呢?
水是不是一个营养素还真是争议了挺久的,大概2019年时营养学界专家最终把水认定成为了一个营养素,也就是说确立了这个水的地位,水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咱们关注水有哪些点呢?水是生命健康的基石,自古以来都需要水,最早关注的是水的卫生和安全,水如果存在安全和卫生问题,那还有什么其他的点咱们去关注呢,咱们要先解决这个卫生和安全的问题。现在卫生和安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解决,现在对于水的关注也是需求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高,除了饮用水安全问题,我们团队做了用水量,大家知道不知道每天喝多少水?喝多了或少了与健康是不是有关系?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课题,它的忽略程度就更大了,也就是水中的营养素,我们解决了卫生问题、知道了量的问题,水中营养素和健康有什么关系?这个目前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由以下几方面进行分享:
一、首先是水的卫生和安全
在水的卫生和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关于水的生物性疾病和化学性疾病是有的,比如介水传染病、水洗疾病、介水寄生虫病、水相关的虫煤疾病、水相关化学伤害、水相关慢性疾病、水相关地球疾病,这都是和水的卫生密切相关的。现在水的卫生带来的健康问题还有那么多吗?我们之前大概总结了一下水和卫生、和健康还有哪些情况需要引起我们关注。
这里分享一些数据,包括水、环境卫生、复写、寄生虫病、砂眼等等,目前水卫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解决。
这里是水相关的慢性病或者癌症,大家觉得喝不洁的水或者不卫生的水,除了生物性和化学性疾病,是不是都是短期呢?其实关于水有长期负面健康影响,比如饮用不卫生的水或者水中某些元素过高,这里举了几个例子,包括砷中毒,它和肝癌、肾癌密切相关,还有一些副产物和直肠癌、结肠癌、膀胱癌密切相关,沿海地区也有微囊藻毒素,它和肝癌、大肠癌有密切关系。
关于水卫生自古以来得到广泛重视,这里是一些时间节点和重要的水卫生活动,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人人享有卫生保障”活动。。
除了世界上相关国际组织得到广泛关注之外,我国对于水的卫生问题启动全面保障工作,2012年水卫生的标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有三年攻坚战、“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等等都提到饮用水问题。2022年发布最新的生活饮用水标准,这个卫生标准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防止不安全的饮用水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这是保护健康最基本要做到的目标。
关于新的饮用水的标准,在座代表们都研读过,也发生过一系列的变化,总结一下,在新标准里更关注感官的指标,因为感官指标和居民饮水的直观感受是密切相关的。另外更加关注消毒的副产物,刚才企业专家提到氯化消毒副产物。还有风险的变化。另外是提高部分指标限值,所以每次标准的变化也是风向标。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生活饮用水里没有涉及到的问题,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印象中大概在2018年时有一篇关于微塑料在粪便中检出的文章,在相关媒体上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包括大众的关注,包括科学研究人士的关注。微塑料到底是什么?从它的名字上就可以大概理解它的意思,比较微小的,多小算作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算作微塑料,5毫米是肉眼可见的。微塑料的来源包括初生的或者初级的原始的微塑料,制作过程这本身塑料颗粒比较小,还有次级微塑料,目前使用到的塑料作品比如在生物降解或者物理粉碎、或者化学降解过程中生出来的这些比较微小的次级的微塑料。
微塑料的类型有很多,这些类型在咱们生活中广泛使用,比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等,大家都很熟悉。
微塑料在环境学里研究比较多,微塑料在空气中也能检测到,海水、淡水、自来水里、土壤等环境已经广泛存在微塑料。对于咱们机体来说,有哪些途径会暴露在微塑料?空气中有微塑料,所以日常呼吸过程中有可能是一个潜在暴露途径;另外,皮肤接触,比如穿的化纤类衣服和沐浴用的水;另外还有医疗注射和内置的医疗装置,也是一个潜在暴露途径;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消化系统的暴露,咱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喝进去的水,包括实验、蜂蜜、奶产品、蔬菜、水果,现在陆陆续续的也有相关研究检测到微塑料存在;生活自来水、包装水等也检测到微塑料存在,所以微塑料存在非常普遍。
这么多来源的微塑料暴露,哪个占据比较重要或者主要的途径?这里有一篇文章,这个文献并不是基于实际调查,它是基于模型估计,它估计出来大概有这么一个结论,我们重点关注水。结论是由水所摄入的微塑料比例大概3.3-42.7%,这个比例已经相对不低了,水除了关注常规指标之外,关注新的研究热点的污染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微塑料存在暴露与健康有什么关系?我们团队把微塑料和健康的研究做了系统树立,大家可以看看它方方面面,概括来说,研究的这些点,包括微塑料和心血管系统的、和呼吸系统的、和消化系统的、和免疫系统的、和生殖系统的目前都有相关研究,当然大部分是集中在动物试验里,我们也挺好奇到底对人群有什么健康损害,我们想通过循证得出结论,但是目前还不够,目前关于人群和微塑料相关研究很少,大概算算也就十来篇,不足以下一个循证结论。但是我个人观点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微塑料对人体无害,而是对微塑料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可以深入探索微塑料关于健康的损害。
以上是水的卫生问题。
二、第二个方向是和生活更密切相关的饮水量的问题
不知道各位老师有多少知道平常应该喝多少水,机体维持水平衡的状态有三个水来源,包括喝进去的水、吃进去的水,吃进去的水也是个重要比例,我们之前分析过,吃进去的水占40%,喝进去的水大概50%,还有机体内生水大概10%。去路最主要的60%是从尿液排疏,还有炎热天气下汗液排水,还有呼吸时水份排出,以及粪便排出,这“三个来源,四个去路”,每天喝一点点水会不会对造成损害?也不至于,身体有内调节机制,比如喝的水相对比较低启动调节机制,机体外渗透压升高,刺激主动饮水,刺激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水份的重吸收,就是排尿量少了,帮助咱们储存更多水份。所以一般少量饮水不至于有多大危害,但是平常饮水量相对缺乏严重或者长期处于饮水不足状态,可能咱们这个水平衡状态会打破。如果喝水量过少机体有可能处于脱水状态,如果过多会出现过水合状态、水中毒,喝水不足情况下如果短时间大量补水,同时没有补充电解质可能出现水中毒,一般人群发生比较少,但是一旦存在中毒度的现象带来的危害非常大。目前比较普遍的脱水状态,怎么评估日常是不是脱水?有一系列临床客观指标,比如可以看血液渗透压、尿液渗透压、尿比重大概是多少,可以关注咱们是不是处于脱水状况。另外,在其他领域或者科研上有唾液渗透压、泪液渗透压也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另外还有一些体征,比如口腔黏膜是不是干燥、眼窝是不是凹陷。
脱水的比例是多少?我们会同国家的研究、我们团队做的研究、检索一些文献,从国家角度来看,咱们人群处于脱水的比例大概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相对来说也不低了。其他国家研究的值,有的甚至高达60、70%、80%,所以没脱水的现象比较普遍。
脱水对健康有什么影响?我们团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时做了关于水和认知的研究,让人群脱水36个小时,大家觉得36小时不喝水很难,但是大家别忘了还有另外一个途径是食物可以补充水份,我们让他们可以通过食物补充水份,每天通过食物补充水份大概是900多毫升,能够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不至于特别严重口渴,能够坚持下来。我们做的认知量表发现,脱水后短时的记忆力、反应力降低,如果给予饮水干预,改善他的水合状态,他的发挥得到改善。我们做了脑部核磁共振扫描,就是脑结构的图,这是相对客观准确的评估指标,发现脱水会对脑结构和脑功能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平常有宝宝的家长们可以让孩子们上课时多喝一些水,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认知。
另外,我们也做了其他循证,关于水和健康的点还是挺多的,包括认知能力,包括饮水不足降低身体活动能力,比如耐力降低,会增加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的风险,比如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增加饮水量防止便秘发生,增加用水量拿白水替代含糖饮料可以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率。这个研究比较充分。
三、饮水中的营养素需要不需要关注?
关于水中常见的物质,咱们举了例子,包括钙、镁、钠等都在是在水中能够存在且相对关注比较多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水里的含量和水平受到外界比较大影响,比如水源地是什么样的,是淡水的、海水的,含有的离得有很大差异。另外,水的处理工艺会造成很大改变。另外,有没有人为的添加。另外,在水的运输过程中管道有没有污染或者金属渗出,都对水中营养素造成影响,所以它的变化比较大。
咱们算算平常喝进去的水占平常矿物质补充的量大概是多少?大家毋庸置疑,咱们吃进去的营养素肯定超过水中的营养素,吃是最重要的摄入途径。但是水当时翻译了世界卫生组织编撰的《饮用水中的营养素》这本书,对水中矿物质对人体每日摄入量贡献率进行了总结,如果从贡献率来讲,最大的是钙镁离子,每天通过饮水摄入钙镁大概180毫克,占摄入量的20%,对比《国家居民膳食营养慢性病调查报告》关于钙的摄入量,从食物里获取比例不到推算量的一半,所以尝试分析选择含有矿物质元素的水补充钙镁元素比较重要。其他的钠、铁等对水中的贡献率比较低,氟元素取决于当地水质。
水的硬度跟健康度有什么关系?1957年已经有人研究水和心血管的关系,现在也有meta分析结果,它分析水的硬度和心血管风险有一定相关,较低镁浓度是心血管的因素。另外,在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的营养素》这里梳理了去矿物质水产生的健康风险,比如它造成影响肠道黏膜或者其他矿物质动态平衡,影响每日钙镁离子水的量,烹饪食物影响食物里钙镁损失,也有可能造成金属的增加,这是负面影响。
另外,关于婴儿水也比较关注,我作为生完二胎妈妈对饮用水很关注,我翻译《饮用水的营养素》里一章节说到婴幼儿饮用水,纯母乳宝宝不用额外饮水,如果配方奶粉肯定涉及水的冲泡,6个月以内孩子的食物很单一,用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用水哪些影响健康?就是水中矿物质含量,如果钠离子含得比较高,可能增加肾脏负担,也有可能对宝宝血压有一定影响。
这是关于婴幼儿配方奶,大家觉得婴幼儿饮用水在冲泡时有哪些标准?咱们国家并没有标准,我们总结时搜索到比如德国、法国、奥地利、斯洛伐克等有一些推荐标准,不是强制的,这里可以关注一些指标,钠建议每升小于20毫克的这个标准,现在关于饮用水的问题越来越精细化,谈到不同人群、不同生理阶段的饮水,大家可以从婴幼儿饮用水角度去给予一些关注。
四、和大家分享饮用水类型
饮用水类型真的太多了,它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含量包括富氢水、富镁水等等,欧美国家有这样的称呼,咱们国家并没有宣称上的标准和规范。分为软水、硬水,根据酸碱分为苏打水、碱性水。包括包装饮用水,包括各种各样的蛋白类、风味饮料、固体饮料,大概划分10类左右,除了包装饮用水外,其他基本可归为含糖饮料,含糖饮料和健康的关系,如果摄入过多,可能增加儿童、成年人的龋齿风险、糖尿病风险等等。
我们团队综述总结纯净水、矿泉水、富氢水等和健康的关系,这是搜索到的文献,其实并不多,因为这方面开展规范化的人群实验真是不多,我们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得出一点建议,如果对于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建议饮用纯净水有相对比较保护作用,但是矿物质缺乏的人群建议不要长期饮用纯净水。
对于矿泉水和健康也搜到一些文献,比如和糖尿病的关系、和消化不良的关系、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比较确凿的结论是矿物质水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这个研究文献比较多,我们给出一些建议,搜索到的文献是糖尿病这相对不足,我们没有办法给出特别明确的结论。对于日常人群建议饮用矿泉水协助补充日常矿物质。
富氢水在日本研究比较多,我们国家也有人研究富氢水,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还是需要一个系统的研究。
碱性水、苏打水也是一个比较明确的分类,我们当时进行了综述,对骨健康、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糖血脂等研究,但是研究比较少,没有给出相对明确的结论。
我从水的卫生、水的量、水的类型给大家做了分析。2022年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本书,我们团队重点牵头了准则六章节,把水的内容写一写,是非常重要的水的地位的重要变迁。
膳食宝塔从1997年到2022年,随着水的研究增多,目前在膳食宝塔上终于有一个比较醒目的水杯来提示大家足量饮水。
怎么判断机体是不是缺水?刚开始给大家提到了可观深化指标,对于咱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比如是不是口渴了、排尿因素、排尿量、排尿次数判断,有一点是不等口渴了再喝水,因为口渴时尿液渗透压已经开始升高,内调节机制已经发挥作用了,这时喝水能够缓解口可有,但是相对来说时间已经晚了,应该主动规律喝水。
这是水的适宜摄入量,这因人而异,因性别而异,我们团队制定了不同年龄范围、不同性别用水量,对普通成年人在温和气候下,轻的活动水平前提下,建议女性喝水1500毫升,男性喝水1700毫升,炎热天气或者身体活动增加情况下有所调整。
饮水方式建议主动规律饮水,我们在青年人群做了七八十人的研究,分几个模式,2小时喝一次水,每次喝水100毫升,也就是这一天一商量不足;还有一个是饮水量足,但是间隔时间久,一天2、3次;还有一个是主动规律饮水,每小时喝200毫升左右,对维持他这一天适合水合状态比较有效果;还有茶可以选择淡茶,贫血不建议浓茶,失眠人群不建议选择浓茶。
以上是我对于水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