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励君:三十五年初心不改 带领华日驶向冰箱业深水区

2018-12-16 11:24   来源:中国家电网   薛奎

  在中国现代史中,如果说1978年是一个微妙而关键的年份,1984年则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许多名噪一时的企业家和公司多在这一年发迹,陈励君和她的华日便是其中之一。后来,中国商业史的研究者们将1984年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35年来,陈励君带领华日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家用电器行业40年的传奇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1月20日,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成立30周年、中国家电行业发展40周年庆典活动中,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励君荣膺中国家电行业发展40周年“行业贡献奖”。

  “华日是中国最早专注做冰箱的民营企业,华日以及其他家电企业在求生存、谋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瓶颈,并在实践中推动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陈励君告诉中国家电网,家电企业率先参与到改革开放浪潮中,家电行业最早形成市场化发展机制,并在技术、标准方面最早与国际接轨,成就了中国家电业现在引领全球的实力和地位。

陈励君

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励君

   正如中国家电网总编吕盛华所说:“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家电企业乃至家电行业实际上是为其他企业、行业后来的发展趟了路子。”

       初创时期企业遭遇当头一棒

  “家电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每个阶段都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1985年12月的一天,杭州华日电冰箱厂定做的一批搪瓷碗到货,同时停产关厂的严令也传达下来。员工排队领取的原本是搪瓷碗这份福利,结果却变成了“砸饭碗”的通知。

  “上面严令华日必须关掉,当时企业银行账户里的资金都被冻结了,没办法只能暂时让员工回去。”陈励君说。

  当时,随着居民消费的复苏,冰箱成为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1984年,已经走上集体企业领导岗位的陈励君萌发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当年6月,陈励君带领侨眷在一处弄堂的几间旧民房里创办了杭州华日电冰箱厂。通过对买来的冰箱样机进行仔细研究,仅仅用了6个月就自主研发出了华日第一代双门冰箱。随着产品的热销,到1985年底,华日冰箱厂已迅速发展成为一家年产冰箱5-6万台、拥有700多位员工的企业。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兴起了建设冰箱厂的风潮。据不完全统计,到80年代中期全国已引进电冰箱生产线40余条,甚至出现了9个不同地区的冰箱厂同时引进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同一型号“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的现象,造成了冰箱厂林立的局面。

  1985年3月和9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轻工业部联合召开会议,针对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的状况,制定了定点、定规模的发展计划。其中绝大多数“定点企业”都是国营企业,像华日这样的民营企业则被宣告要停产停业。

  在企业的存亡关头,陈励君几经辗转带着中国侨联的介绍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七次奔赴北京,跑遍了相关部委。最终,在高层领导的拍板下,华日获得了继续生存的希望。

  “华日最终拿到了生存下去的指标,不过必须在验收合格后才能获得生产许可证,通过不懈的努力,华日仅用短短3个月时间就通过了验收合格的关口,创下了全国之最。”陈励君回忆。

  这段艰辛经历,只是华日初创时期众多磨难的一个缩影,政策之外,华日在80年代还面临着人手短缺、市场洗牌等方面的挑战。比如,面对80年代中期冰箱产品的热销,华日在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遇到了人手短缺的问题。而从当时的国营企业浙江麻纺厂招来的一批技术工人,则面临着被原单位开除的危险。

  “当时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一旦被除名档案就没有了,工龄也没有了。”

  为了争取到这批工人,陈励君决定亲自前往浙江麻纺厂与负责人王厂长进行商谈。“当时国企也在进行知识化改革,这位厂长是刚刚提拔上来的年轻干部,思路比较新,他同意这批工人到华日上班,不过作为交换条件,华日需要提供一些零部件的业务给麻纺厂做,让他们的工人也有活干。”

  回忆上述经历时,陈励君认为这正好印证了“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家电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每个阶段都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碰到了很多的发展瓶颈,也促进了很多国家政策和监管方式的改变,客观上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技术升级成为官方推广案例

  “办企业不是想多少利润,还要承担责任,对社会有利。”

  在逐渐摆脱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束缚之后,华日阔步走上了技术升级之路。

  1992年,华日自主研发的全国第一台电脑冰箱问世并通过轻工部鉴定,借助电脑自动控制技术,冰箱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30摄氏度,而且可以通过感知储藏温度来调节冰箱的运行。

  “当时看到一则东芝冰箱的广告,把鱼放进冰箱以后再拿出来,鱼又跳跃了起来。”陈励君告诉中国家电网,受此感发华日开始深入研究速冻和深冷功能,并成为最早把电脑温控技术用于家电行业的中国企业。

  当时,主流的冰箱产品采用的是机械控温,不仅控温精度低,制冷速度也比较慢,冷冻过程中的冰晶很容易刺破细胞壁,导致食物营养流失、结霜、变色。使用电脑温控技术则可以实现瞬间制冷,从而实现更好的保鲜效果。

  据了解,当年国家科委还专门牵头召开新闻发布会,为华日电脑冰箱做推介。

  1994年,华日又研发出国内首台模糊控制电脑冰箱,再次开创全国制冷行业高科技应用的先河。此后,从数字冰箱再到现在融合物联网功能的智能冰箱,华日冰箱的研发一直走在消费需求的前沿,并在智能控制、无氟环保、变频无霜、节能保鲜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如果说冰箱保鲜技术创新的聚焦点是“小家”情怀,那无氟环保技术改造项目则是华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家”情怀的体现。

  为避免工业产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对地球臭氧层继续造成恶化及损害,中国于1991年加入修正后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在科学家研制出R-134a、R600A等无害替代物后,联合国环境署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愿意承接技术改造的试点企业,华日就是最早加入该项目研发和改造的家电企业之一。

  “当时人们还普遍缺乏环保意识,有很多人觉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承担这些环保任务是比较吃亏的。”陈励君坦言,新技术改造对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成本的上升,还涉及到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人力物力等方方面面,当时冰箱的市场环境很好,很多企业是不愿意冒这个风险的。

  “我们办企业不是想多少利润,还要承担责任,对社会有利。”陈励君觉得这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好事,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考察、推荐下,华日顺利承接了这个项目。

  1998年,6名德国和意大利技术专家入驻华日,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同实施了由蒙特利尔多边基金会支持的以环戊烷为发泡剂、异丁烷为制冷剂的无氟技术改造。2000年,改造项目完成并通过联合国专家组验收,华日无氟替代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为联合国环境署在全球推广的先进案例。

  2008年,出于对华日多年来保护臭氧层工作的肯定,联合国环境署向华日颁发了“示范项目贡献奖”。

  35年坚定航向深耕冰箱领域

  “越了解这个产品,越觉得这个行业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做。”

  经过上世纪轰轰烈烈的大发展之后,白色家电领域市场逐渐饱和,行业内兼并重组的大戏不断上演。另一方面,互联网等新经济形态快速发展,赚快钱的业态不断涌现,面对纷纷扰扰的外部世界,陈励君和华日仍然35年如一日坚守着冰箱这块老田。

  “越了解这个产品,越觉得这个行业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做,冰箱领域就是花一生的时间也做不完。”陈励君认为,在医用冰箱、酒柜等领域,大部分中国冰箱企业涉及的还只是“皮毛”,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企业施行价格优先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冰箱功能的退化,需要有人、有企业、有机构来继续推动行业的进步。

  事实上,无论是血液还是药品,对冰箱内的温度波动性和均匀性都有极高的要求,而且不同的医疗资源种类对控温环境也有不同的要求,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的污染、无效,甚至无法使用。

  “国内企业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目前市场上还是以进口产品为主,生物医用领域将是华日以后重点发力的方向。”陈励君告诉中国家电网,早在1996年华日就确定了“科技领先、专业制造、规模生产、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直到现在这16字方针依然适用。

  从创立至今,华日共经历过四次厂址的变迁,最近的2016年,华日搬迁至富阳东洲区工业园。投入10亿巨资打造的新制造基地,拥有25万平方米的厂区、单体达10万平方米的超大厂房以及年产能200万台制冷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线,效能相比原先提升了近50%。华日建设的制冷行业国家级实验室,也将于明年挂牌。

  “响应号召进行搬迁,虽然暂时的损失了部分市场,但是厂房和产能的扩充、效率和技术的提升,为华日下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陈励君说。

  借助新基地强大的研发生产能力,华日加速了中高端产品线的布局,以顺应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目前,对开门、宽体多门和十字对开等中高端冰箱产品比例超过70%,并实现了无霜变频主流冰箱产品从200L-600L规格全系覆盖。这些产品不仅外观时尚,而且融合了智能控制、风冷无霜、零度保鲜等前沿技术。

  谈及华日未来的发展愿景,陈励君表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力生物科技领域,用全套的深冷、瞬冷冰箱来填补行业空白;第二,在紧抓消费者使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产品的智能化;第三,华日不是规模最大的冰箱企业,但未来一定是“高精尖”的企业。

  “原来人家说制造业的利润跟刀片一样薄,其实现在比刀片还薄,如果大家都想着挣快钱、做‘发动机’,谁来做‘螺丝钉’呢?”陈励君说,华日就是要做社会的“螺丝钉”,用自己的专业好好做产品。(吕盛华)

  

官方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