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AI 芯片产业正迎来 “全面替代” 的关键转折点。近日有消息称,国家资金支持的新建数据中心项目须采用国产 AI 芯片,这一政策信号令市场震动,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拉升,也让英伟达失去最后翻盘希望,其中国市场份额已从 2022 年的 95% 跌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54%。
政策风向早已明晰。2025 年 4 月中国强调以新型举国体制支持 AI 芯片研发,7 月因 “后门” 风险约谈英伟达后,即便美方放行 H20 芯片,国内市场态度已发生根本转变。据披露,超 7000 亿元国家资金支撑的 AI 数据中心项目中,部分原计划采用英伟达芯片的工程已被叫停,阿里、腾讯等企业纷纷转向国产方案。
国产芯片已实现从 “能用” 到 “好用” 的跨越。华为昇腾 910C 以 7nm 工艺实现 800TFLOPS 算力,超节点集群效率超越英伟达 H100;寒武纪思元 590 通过 Chiplet 技术将医疗影像分析效率提升 10 倍。边缘端产品更展现能效优势,寒武纪 MLU220 以 8.25W 功耗实现相近算力,适配消费电子场景。软件生态亦在突破,华为 CANN 工具降低 CUDA 迁移门槛。
中美竞争已形成两条技术路线:美国以英伟达 Blackwell 芯片和 CUDA 生态构筑壁垒,中国则凭 “集群突破 + 自主可控” 路径突围,华为 CloudMatrix 技术以算力集群弥补单点差距,绿色能源优势对冲功耗问题。黄仁勋坦言中国差距仅 “纳秒级”,但软件生态仍是国产芯片需攻克的短板。这场动态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