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第 17 个年头的 “双 11”,在 2025 年悄然启幕。没有了往年 GMV 竞速的喧嚣,天猫取消实时成交额公布,京东、抖音等平台虽早早启动大促,却将竞争焦点转向了更激烈的价格管控,这场曾经的消费盛宴正迎来深刻变革。
电商渗透率回落至 26.8%,增量红利见顶催生存量博弈。平台间从争夺商家转向严格价格控制,多家电商要求品牌在其他平台售价不得低于自身,专人巡查直播间价格、低价罚款等措施让商家疲于应对。小家电商家蓝天直言,如今需耗费大量精力协调全平台定价,“站队” 压力与日俱增;数码 3C 品牌负责人于达也透露,因 SKU 少、单价高,行业价格冲突更难化解,商家议价权持续弱化。
消费者同样褪去狂热,Z 世代偏爱小众精品,不再为低价盲目买单。北京消费者王岚观察到,心仪笔记本电脑大促仅便宜数百元,国补政策不稳定更让决策犹豫。平台虽简化促销规则,推行 “官方直降”“一件直降”,但优惠力度不及预期,难以激发消费热情。
专家指出,平台 “最低价要求” 可能导致市场价格机制失灵,长期将抑制商家研发创新。阿里流量向中小商家倾斜等举措,显示行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理性经营。在全年大促常态化的背景下,这场褪去喧嚣的 “双 11”,正倒逼电商行业从价格内卷走向价值竞争,寻找新的增长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