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大力提振消费”被置于“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部分的首要位置。此前,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已将扩大内需列为2025年的首要任务。消费在国民经济中为何被赋予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增长潜力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央广财经记者特邀业内专家进行了深度解析。
强大国内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与驱动力
构建强大国内市场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层次需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指出,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所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对冲外部风险的“压舱石”。从内部循环看,消费规模的扩大能直接牵引生产扩张,而消费结构的优化则能反向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形成良性互动。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正日益巩固。数据显示,202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5%。进入2025年,其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攀升至53.5%。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认为,大力提振消费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加速向以内需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消费不仅是增长的核心动力,更是连通民生改善与产业升级,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枢纽。
优化环境与保障权益:激发消费意愿的多维路径
《建议》强调,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将惠民生与促消费紧密结合,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在政策层面,张威副院长提出双向发力策略:在需求侧,要着力“增收”与“减压”并举,即通过完善收入增长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同时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以减轻后顾之忧;在供给侧,则需推动商品与服务消费的提质升级,并有序清理在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领域存在的不合理限制,充分释放市场潜力。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进一步阐述了激发消费的五个关键环节:解决“想消费”(意愿)、“能消费”(能力)、“敢消费”(保障)、“乐消费”(体验)以及“闲消费”(时间)的问题。这要求从提升供给质量、加强权益保护、创新消费场景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机制协调。
针对快速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专家们建议监管方式需与时俱进。张威认为应创新管理制度与规则,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刘春生则强调,需完善适应新业态的质量标准体系,并推行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为创新留下足够空间。
服务消费与银发经济:未来增长的新蓝海
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服务消费正步入快速增长通道。2025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已升至46.8%。服务消费以其高频次、强带动效应和可持续性,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建议》明确提出,要以放宽准入和促进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张威分析指出,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具体来看:
日常生活类:家政服务、健康管理、汽车后市场等服务需求预计将快速增长。
旅游休闲类:旅居、邮轮游艇等高品质旅游方式,以及持续优化的免签政策带动的入境消费,潜力巨大。
精神文化与健康类:满足情绪价值的演出、体育赛事、网络视听、冰雪消费等将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融合业态类:商旅文体健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将不断催生新的服务模式、业态和消费场景。
刘春生补充指出,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银发经济”蕴含巨大市场机遇。特别是在智慧养老、康养护理等领域的新型消费需求旺盛,有望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新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