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3 日,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在专访中披露,未来五年小米有望跻身全球企业前 100 强,彰显其科技领域进阶野心。这一目标让人忆及十年前 “对标苹果” 的宣言,而如今小米已告别仅靠性价比的阶段,手握五年高端化积淀的技术筹码。
数据显示,小米 2024 年营收 3659 亿元,在 2025《财富》世界 500 强中位列第 297 位,而百强门槛约 6336 亿元,意味着需实现近乎翻倍的增长。对此,卢伟冰明确核心路径:以芯片研发为战略支点,称未来手机品牌将以 “有无自研芯片” 划分阵营,强调底层技术支撑的关键价值。
这一战略源于高端化试错后的反思。2019 年小米 9 冲 3000 元价位遇冷,2021 年折叠屏等机型受挫,让小米认知到 “无技术护城河则溢价虚浮”。如今研发投入已见成效:2025 年二季度研发费达 131 亿元,同比增 47%,逼近 2019 年全年总和;近三年 2.3 万件专利中,超 60% 集中于影像、快充,自研 3nm 芯片 “玄戒 O1” 更跻身全球前列。
增长动力还来自生态与全球化。小米已形成 “人车家全生态”,手机站稳 4000 元以上价位,汽车 SU7 系列成高端爆款,家电业务同比增 66.2%;海外市场加速扩张,计划五年内将 Mi Store 扩至 1 万家,2027 年启动电动车出口。
恰逢全球 AI 产业变革周期,小米能否复制特斯拉式技术重塑,借 AIoT 确立新标尺,成为冲百强的关键。从硬件堆砌到技术自研,这场五年攻坚战已然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