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三大运营商获工信部批复后同步上线 eSIM 手机商用试验业务,标志着我国手机通信进入虚拟 SIM 卡时代。目前业务仅支持国行版 iPhone Air(A3518),用户需携身份证件及手机到线下营业厅办理激活,套餐资费与现行标准一致,单台设备最多可绑定 2 个 eSIM 号码。
eSIM 通过将卡功能集成于内置芯片,省去物理卡槽,为手机设计释放空间,尤其利好折叠机、卫星通信手机等对结构要求严苛的机型,可用于扩容电池、升级散热或搭载 AI 芯片。但该技术也面临实名制管理与信息安全挑战,存在电信诈骗风险隐患。
行业布局已加速展开:iPhone Air 于 10 月 17 日开启预售,10 月 22 日正式发售;OPPO 紧随其后,其 Find X9 Pro 卫星通信版计划 2025 年 11 月开售,成为国产机型中首款支持 eSIM 的产品,该机型还搭载天玑 9500 芯片与哈苏影像系统。联通透露,年底前安卓、鸿蒙系 eSIM 手机将陆续上市,目前预约用户超 17 万,华为、OPPO 等厂商均在布局。
eSIM 正重塑行业竞争格局:用户转网门槛降低冲击运营商用户黏性,倒逼行业从 “渠道垄断” 转向 “服务为王”。中国移动已启动 eSIM 芯片国产化攻关,联通则借技术先发寻求差异化突破。
全球 eSIM 规模化趋势已成定局,GSMA 预测 2030 年全球连接数将达 69 亿,占比 76%。我国此次试商用的启动,为信息通信业生态重构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