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预制菜讨论,于思辨中凝聚发展共识
近日,“预制菜”成为舆论焦点,引发全民热议。这一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不仅因其与大众日常餐饮紧密相连,更关乎消费者知情权、行业健康发展等关键问题。在众声喧哗中,我们应超越简单站队,在理性思辨里凝聚发展共识。
预制菜发展面临诸多思考:如何精准界定其标准,让市场有章可循?怎样减少信息不对称,保障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怎样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确保餐饮品质不降?这些问题是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预制菜行业要实现长远发展,信息透明是关键。消费者只有充分了解预制菜相关信息,才能主动做出选择。建立消费者信任纽带,是预制菜面临的真正挑战。餐饮业本质是服务行业,既要追求高效便捷,更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明白的需求。这场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应走向理性和建设性,通过优化治理改善发展环境,规范企业行为,保障消费者知情选择权,如此,行业才能赢得公众信赖,拥有美好未来。
新华社:预制菜发展,透明与规范是关键
近期,“预制菜”话题备受消费者瞩目,背后折射出消费者对知情权的重视以及对餐饮质量提升的期待。在“锅气”成为评判菜肴优劣重要标准的当下,预制菜如何助力行业发展、成为安心美味,值得深思。
依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的通知,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它作为食品工业化的产物,在餐饮行业发展中历史悠久,如腌制、卤制等都是预加工方式。随着现代包装工艺进步,预制菜成为食品工业重要部分。
预制菜优势明显,能提高餐饮企业运行效率,满足快餐等场景高性价比需求,还能让餐厅快速复现口味。不过,预制菜也引发诸多争议。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食品安全无保障,损害公众信任;行业概念不明、标准缺失,让消费者心里没底;部分商家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现做价格收费,侵害消费者权益。
为推动预制菜行业良性发展,多地已采取行动。湖南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培育产业品牌;山东发挥农产品优势打造产业高地。专家认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是预制菜产业未来方向。要加快出台国家标准,推进预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为消费者提供畅通申诉渠道,筑牢食品安全法律底线。
央视:明确定义与监管,助力预制菜健康发展
近日,“预制菜”话题热度持续攀升,消费者对其关注度极高。到底什么是预制菜?哪些又不属于预制菜?如何加强监管?这些问题亟待解答。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通知,明确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同时,通知也划定了不属于预制菜的范畴,如仅经简单加工的净菜类食品、速冻面米食品等主食类产品,以及不经加热或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等。
在预制菜定义中,“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是关键。加热是针对已预加工熟制产品的简单复热,熟制则是在预加工阶段未完全熟制,需彻底熟制后食用。
为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提出多项举措。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生产许可管理,修订完善审查细则,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各环节质量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此外,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既符合消费者期待,也基于预制菜可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保障食品安全,无需使用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