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将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在该领域推出贴息支持政策。与以往对整笔贷款统一贴息的做法不同,本次政策精准聚焦于贷款中“真正用于消费的部分”,旨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记者从多方采访了解到,这一创新机制既对金融机构的风控与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为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带来新机遇。业内普遍预期,该政策将推动各类机构加速向消费场景渗透,通过深化与商户合作,加强资金流向管理,在响应政策的同时实现业务增长。
目前,多家机构仍在加紧完善技术实施方案。根据《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首批获准经办贴息贷款的机构包括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5家其他消费贷款发放机构。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此前强调,该政策的核心在于精准识别并支持“用于消费的部分”,因此要求经办机构具备健全的信息系统,能够准确追踪资金从消费者账户到商户的流动轨迹,确保贴息真正用于拉动消费。
一家首批经办机构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尽管识别“消费用途”在技术层面并非难题,但全面落地仍存在细节待明确,目前各方仍在就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讨论。这也成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相较于同期推出的服务业贴息政策稍晚启动的一个原因。该人士还指出,系统改造不仅需实现对资金用途的有效监测,还应提升用户体验,例如清晰展示补贴来源、明确不同产品的实际利率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政策覆盖的机构除商业银行外,还包括四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24年末资产规模行业前四的机构。一位化名李洲的消费金融从业者表示,“行业正在积极筹备,希望借助政策红利扩大业务规模。”但他也指出,当前消费金融公司大量现金贷产品难以监测资金真实用途,因资金直接发放至用户账户,机构无法有效追踪流向。这类产品虽运营灵活、占比仍较高,却不符合贴息政策对“消费用途”的要求。
因此,场景贷成为推进贴息政策落地的主要方向。场景贷款依托具体消费行为,如家装、教育、旅游、医疗、家电等,通过与商户或平台合作,实现资金闭环拨付,确保用于真实消费。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显示,消费金融公司已逐步拓展至3C数码、家电、家装、旅游、教育、医疗等低频场景,并逐步切入服饰美妆、日用百货等高频率消费领域。
李洲认为,贴息政策实际上降低了资金成本,为消费金融公司扩大与场景方合作提供了更大空间。未来,机构将更倾向与头部渠道及大宗消费场景合作,以实现快速上量。但同时,产品设计也需综合考量合作成本、业务规模与风控能力。此外,面对银行依托信用卡在消费场景中的传统优势,消费金融公司可凭借其灵活性和下沉能力,探索更细分、多元的场景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