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行业同仁、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美的国内研发的刘乾坤。
今天谈不上分享,就这个项目给各位汇报探索一下。我今天汇报的主题有三句话:第一个,这个项目是在什么情况下启动的?第二个,美的这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到底做了什么?用户跟市场给我们的反馈是什么?第三个,跟大家谈一下做项目之后我的一些体会和反思,供大家参考。
以柜机为例,在6500元这个价格段有两个事情,我们启动这个项目前想过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6500元这个价格段行业打各种各样的风,还有一个是大风量+高温制冷性能,全部都在卷这块,在这块严重同质化,这是第一个点。第二个点,我们在启动项目时还考虑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补”开始执行落地后的大概2、3个月,我们内部做了一次研讨,对于国补退出之后也做了个推算,但是现在反过头来看,大数据是行业的数据,刚好我们之前判断的趋势是差不多的。因为有“国补”的叠加,高端产品的价不再那么高,低价产品的价又更低。所以面对国内这样一个相对趋于饱和的市场来看,对产品腰部这一定呈现收缩的趋势,基于这两点,我们启动了这个项目。
跟大家分享最终这个项目开始启动,再去论证这个项目的锚点要锚在哪里,从产品技术来看到底要做什么东西,用户真正需求是什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就是一家人,老人、小孩、家里的男主人,甚至孕妇,大家同时坐在客厅里,有的人在看电视,有的人在写作业,小朋友可能在玩,在同样场景里,不同的人群对于风感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不同的时间段,同一个人群对风感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个价格段,很多品牌打出了不同的风感,最终我们针对这个场景在思考:用户真正需求的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做出一款产品,来满足多场景不同人群对于风感的需求?这就是我们做的一个初衷。
基于这个,我们有一次在拓展时,在顺德顺峰山爬山时,有位小伙伴,西交大博士,他的灵感来自于爬山的过程中,说森林里的风是最舒服的,也有人在讲森林里的风。从技术上来讲,如何把这种轻柔、凉爽、风感又没有那么强劲的风搬到客厅?就是这样一个课题。我们在技术上有三大突破:第一个,从风道出来之后的百叶,我们做超大的柔性的百叶,因为常规的是比较硬的很难变形的,我们这个是非常薄,上下可以随意变形,把天幕风或者地毯风做到极致。第二个,从百叶出来之后对于出风隔栅的设计,为什么在价格段这么考虑?第一个是要跳出内卷情况,同时也要把自己产品经营利润也能够确保,所以在产品呈现形式上,对成本也有要求。在价格战有看到开关门设计、运动机构,为了实现所谓的风感,加了很多电机、传感器或者做了一些运动机构,这些成本都是极高的。我们把这些看不见的东西、用户感知不强的东西,变成空调风口外面的外观。第二个是研发团队对于达到满足工业设计要求的外观,我们前前后后为了突破这个外观做到工业设计标准,前后历时大概5-6个月时间才真正实现这个要求。更大的挑战是,这款产品在量产过程中,前面外观的合格率不到30%,所以成本极其高。后面我们也是全新投入了用在汽车行业、医疗行业上的五轴传动的电动注塑机去做这款外观,最终把外观的合格率从30%做到现在接近97%的水平,实现外观能够达到之前要求的同时,也能够实现量产,最终我们交付给用户的是我们最终在产品论证上市之前的状态,交付给最终用户的是一款达到我们原来设定要求的状态。外观上我们花了大量的功夫在做这个事情。
第三个是要讲一下卷的事情,因为在风口这块,上午研讨也有提到,这个风口有多大、风量有多大。既然大家在卷这个风口,美的就把它一步到位,做到你看到的所有东西变成空调的出风口,同时,它不简单是一个出风口,利用上下的摆风机构、左右的摆风机构,对于典型柜机安装场景实现全面风感的覆盖,一是让用户感到外观的美感,二是通过技术落实用户体验,实实在在给用户带来体验升级和美感的升级。
这是在水平层面大范围的更全面的风感,另外,这是通过刚刚提到的柔性大摆叶的设计,真正让柜机的出风在制冷和制热时的风感向上和向下做到极致,因为它的风量很大,在1800方以上。同时,再叠加天幕风和地毯风,对于房间内部的均匀性和用户实际感受到的制冷制热舒适性的提升,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最后总结一下,通过我们这个技术的创新,再加上我们对于外观的创新,给用户带来的直接感知,最终做到:第一个是森林风的感觉,再一个是全面风,再一个是制冷时能够实现天幕风,制热时能够实现地毯风。像我刚开始介绍这个项目的第1页一样,大家看到的那些所有风感,这一台机器就可以全部给到你。
另外还想提到的一点是,这台柜机在今年4月份才开始上市,前期因为外观产能爬坡还遇到一些问题,这台柜机生产截至现在4个月时间,市场给我们的反馈是目前出货近18万套,手里没有满足的订单还有7万多套。也就是说现在能够看到,4、5个月之内已经接近25万套,在美的的历史上,包括我们推出的无风感,甚至低端入门的酷省电系列,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证明这台柜机前面的探索,包括外观美学价值、实实在在用户体验的价值,这个方向是对的。同时,今年6月份我们针对不同的装修风格推出另外一款全面风的柜机偏灰色,升级了语音控制,同时介入了大模型,但是我们在宣传时并不是要去蹭类似Deepseek这种模型。我们实实在在做了两大方面工作,第一是通过接入大模型,去真正改善、赋能语音控制,让在离线,包括离线之后一些模糊指令,包括连续的一系列指令,包括它在有噪音环境下,包括超远距离识别的准确性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第二是我们尝试把柜机做成一个类似家用电器控制的终端。举个例子,这台空调实现了,比如这个场景接入大模型之后可以实现什么?比如看电视时天气很热,你拿了个雪糕,冰箱门没有关好,这台空调会感知到你拿冰箱时没有关好。你洗完澡洗衣服看电视的同时,洗衣机已经洗完了,空调主动提醒你洗衣机的衣服洗好了,提醒你要去晾晒,通过AI结合用户实实在在的场景,找到给用户提供价值的点去做创新。
我跟内部经常讲,我们以后不要再去卷这些功能的叠加,我们要卷“三高”,即高颜值、高科技、高性价比,高颜值后面有个括号是成本的问题,成本能否控制得住;二是高科技,技术要锚点在用户的核心痛点,同时以极致性价比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竞争优势;三是高性价比,它一个是给我们实现高颜值,同时是把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风感在一台机器上全部可以实现,而且价格和行业里主流的没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也总结一点,现在我们在做产品研发创新时多以价值重心,但是我觉得这个价值重心要从功能叠加的价值将资源做些倾斜,多考虑美学价值,基于用户实实在在使用场景下的体验价值和情绪价值。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功能价值并不重要,因为功能价值在这个阶段来讲,比如刚刚提的制冷、制热、能效这些东西大家差不多,或者行业天花板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差太多,所以创新重心可以向美学价值、情绪价值倾斜。
最后,美的从2021年开始推出“酷省电”以后,截至今年是第3年,美的线上“酷省电”将突破700万套,2022年下半年之后推出挂机4500+、柜机12000+的空气机的系列也在今年5月份突破了100万套;在去年年初启动的全面风项目,今年开始正式量产推向市场。一系列酷省电和全面风的系列都说明一点,就是创新从来不是讨论技术怎么走线性迭代,你的技术点,比如高温制冷从61到了62还是65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技术创新,在打破现在内卷的这个局面,重构经营核心价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关注用户价值,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东西。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