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失语+政策绝缘 这些空调品牌在双线绞杀中集体失速

2025-08-11 07:21   来源:中国家电网   贾琼

  在今年愈发激烈的空调市场竞争中,中小尾部品牌生存压力空前加剧。比如两年前还踌躇满志投产新基地、并扬言要成为“千万套销售规模品牌”的月兔,近日就传出控股权易主的消息。据称,宁化月兔科技有限公司原创始人王庆伟因扛不住经营困境,将控股权转给了原美博集团海外市场负责人张帆,首批转让资金约2000万元。业内分析,2000万的转让款只是开始,在美的格力海尔等头部企业占据近八成市场份额的战场上,这笔资金如同杯水车薪,要真正盘活月兔空调,后续资金注入规模恐需以亿元计。

  月兔的困境并非孤例。犹记得2023冷年市场行情见好时,月兔、中汇达等数个中小空调品牌纷纷宣布新建制造基地,但后续真正在发展上取得更新突破的却并不多。就拿月兔来讲,其宁化与马鞍山两大基地年产能加起来约达450万套,但据说该企业去年销量刚过50万台门槛,产能销量之间形成巨大反差。

  2023冷年时,仅几个中小品牌合计新增产能就在1800万-2500万套之间,当时有分析指出,中国空调行业整体产能已超2亿套,而出口加内销规模在1.5亿套左右,存量市场下不可能再消化更多新增产能,相关企业恐面临较大经营风险。但从近两年间相关报道也能看到,仍有空调品牌在持续新建制造基地,这些新基地规划年产能从几百万套到上千万套不等,导致行业产能冗余问题进一步加剧。有空调企业基于当前行业状况估算,“若中国所有空调企业开足马力干一年,够全球市场消化三年。”

  产能过剩必然引发市场竞争,也点燃了惨烈的价格战火。这场战火从年初烧至“618”大促,至今仍未平息。美的、海尔两家头部企业下场,主动将子品牌价格下调了400-500元,到618期间,国补+平台补贴+旧机回收折价+企业让利后,其子品牌产品价格直接跌破千元大关,其他几个主流品牌亦纷纷祭出同等价位的产品策略,这让原本凭借低价策略在市场上艰难谋生的尾部品牌愈发举步维艰。

  “头部企业下场,对下面品牌的挤压是非常大的”,有空调企业内人士向中国家电网记者表示,这种挤压不仅体现在价格层面的直接冲击,更渗透到渠道、资源和市场认知的方方面面,强大的挤压态势下,二三线品牌赖以生存的区域经销商网络或被逐步瓦解、四五线小品牌或被直接淘汰出局。“马上(各企业)半年报出来就能看到,主流品牌应该都增长比较好,真正不好的,是那些四五线、区域性品牌,这些品牌已经出现开工不足的窘况,甚至部分开始出售厂房了”,一位为多家主流品牌供应压缩机等核心部件的上游厂商向记者表示。他比喻就像树木生长到一定阶段需要修剪枝丫,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正是行业对冗余枝叶的“快速修剪”。“从积极层面来讲,这对消费者也是好事,因为在国补和平台补贴的加持下,价格下降的同时,他们能购买到的都是正规可靠的产品。”

  如该上游厂商所言,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这确实是一个“修剪枝丫”的过程,尤其在国补加持下,20%补贴额度明确向高能效的绿色智能产品倾斜,这使得具备技术研发能力、能生产符合高能效标准产品的头部品牌和主流企业更易获得政策红利。而那些没有技术创新能力,长期困守低价竞争泥潭的中小尾部品牌、白牌杂牌,无疑沦为需被修剪的“枝丫”。不妨在电商平台上搜索一番便能清晰地察觉到这一现象。如月兔、新科这类在行业内声音渐弱、存在感日益降低的品牌,以它们推出的1.5匹一级能效变频空调为例,目前产品到手价格大致在1399-1999元,虽然产品页面显示提供以旧换新服务,但却都无法搭上国补20%优惠的“顺风车”;产品功能上,月兔的产品甚至备注只能“单冷”,与那些既能享受国补、功能丰富多样,价格又与之相差无几的主流品牌产品相比,其劣势一目了然。

  “缺乏有力的技术创新,产品附加值便无从提升,国补政策自然成为残酷的‘分水岭’。”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那些无法跟上技术迭代与市场节奏的企业,在政策催化下将更快滑向衰落。而少数能敏锐捕捉机遇、在技术创新、产品结构优化或销售渠道上实现突破的中小企业,或许尚存突围生机。

  目前来看,当下多数尾部企业仍未找到有效破局之道。接下来,随着行业洗牌加速,市场集中度将持续向头部攀升。对于最终能存活下来的中小品牌,如何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构建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将是其必须解答的长期命题。而那些黯然退场者,其教训亦将铭刻于行业发展史册,时刻警醒后来者:唯有苦练内功、锻造核心竞争力,方是生存根本。

官方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