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的通知》,旨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中间号业务,强化码号资源管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与非应邀商业营销。其中,700 号段被规划为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专用码号资源,管理位长 11 位,使用位长 15 位。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即受互联网平台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委托,为个人用户分配临时 “中间号” 代替真实手机号码,利用公用电信网实现通信,降低手机号码泄露风险。在快递、外卖、网约车等场景中广泛应用。
为何开展此项试点工作?前期,相关企业虽探索出业务实现路径,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一,企业常用手机号码作 “中间号”,用户难辨来电性质,接听意愿受影响;其二,业务涉及主体众多,技术标准与服务规范缺失,运营责任不明,影响服务稳定性;其三,部分不良企业借隐私保护之名,滥用手机号作 “中间号” 开展商业营销,甚至涉足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试点工作如何推进?在完善政策制度方面,明确业务定义与参与方,厘清应用平台提供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业务使用方责任边界,强化合规经营等要求,限制应用平台 “转租转售”。规划专用号段极具前瞻性,当下我国号码保护服务业务日均订单量至少 3.5 亿,700 专用号码在形式上与手机号区分明显,便于用户识别,数量上也能满足未来千亿级码号资源需求。推进节奏上,《通知》设置了三个月试点准备阶段、三个月试点过渡阶段、两年正式试点阶段,试点过渡阶段结束后,全面启用 700 专用号码开展业务。监督管理层面,严格业务试点与 700 专用号码申请管理,全流程管控业务和码号分配,提升技术监管手段,严防号码滥用,对违法违规业务参与方将撤销试点资格。
对于用户而言,号码保护服务不影响正常通信,当看到 “700XXXXXXXXXXXX” 的 15 位号码来电或拨出时,便可知通信使用了号码保护服务,双方真实号码均被隐藏。工信部还将对 700 专用号码进行标记,提升用户感知。用户在使用互联网平台服务时,可自主选择是否授权号码保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