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高级工程师白微: 《“双碳”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认证助力城市绿色低碳生活》

2023-08-31 14:03   来源:中国家电网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荣幸有这样的一次机会跟各位交流一下,关于在双碳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认证,如何跟城市绿色低碳生活相结合这样的一些内容。

http://upload.cheaa.com/2023/0831/1693461822967

  我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部,基于我本人的工作经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双碳背景,第二部分是基于城市这样的一个主体下,区域内应对气候变化认证的类别有哪些。第三类也是聚焦本次大会的主题,就是在碳普惠机制下认证能够从哪些方面提供一些助力?

  首先我们看一下双碳背景,习总书记的这个庄严承诺我就不再多说了,因为这是整个双碳工作启动的一个前提。那么现在推进绿色双碳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实更多的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这个PPT好像不太对。

  刚才一个小插曲,我们继续。现在的双碳的发展,其实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它更是居民对于这个宜居生活的一个需求。那我们的双碳工作,刚才董秘书长也提到,它并不是一个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各方可能近几十年的努力,所以我们就在做这项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肯定要分析一下我们碳排放的这个结构组成,大家显而易见的就能发现,在中国碳排放结构的占比中,能源排放始终是占比最高的,这也是我们当前做双碳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那我们再把能源活动的这个行业做一个分类,基于202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图表里,那么工业领域和居民生活领域在能耗占比相加累计值已经超过了80%,所以这两个领域一直都是会成为接下来双碳工作的一个重点。

  其实工业领域的节能大家都很清楚,从十一五开始节能工作就一直没有断过,一直到当前的双碳工作的启动,所以我们的节能工作就变成了节能降碳的双向工作,梳理了一下工业领域当前的节能降碳的手段大概可以分分为三类,一个是政策管控及引导类,第二类市场激励类,第三类是财政奖励类。

  那居民生活领域的这个降碳工作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很多的政策性的文件出来,但是其实这项工作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开展,因为它更多的是对于居民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模式的一种改善,所以这里也是对于当前居民生活领域的节能降碳的手段做了一个梳理。大家能看到它跟工业领域的不一样,工业领域的它更多的是在政策的这种约束以及引导下去开展底下的一些试点的各项工作,但是居民生活领域的降碳更多的是用一种激励和鼓励的手段,希望能够引导居民培养出一种节能低碳的这样的行为和习惯。

  可能大家刚才看到数据,觉得居民生活领域排放的碳,这个能耗只有百分之十几,其实它的占比并不是很高,但是我们要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重大意义。在这里想请各位再看两组数据,第一组对于我们2015年到2022年的统计年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情况做了一个数据,大家能看到,这个绝对量其实是基本上呈逐年增加的这样一个趋势,而且也想以一个现在行业内比较普遍的报告,就是叫“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的这样一个报告,这个报告是以一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一二线城市,如果他选择低碳消费的模式,那么到了2030年它的节能减排潜力会有多大?这个数据是基于衣食住行方面选择节能降碳的这种行为和习惯,它的减排量每一年每一个人可以达到1.12到1.93吨二氧化碳,那我们还是以城市实际管理人口1000万来看,它的潜在的减排潜力会达到1100到1900万吨,以当前碳价70多块钱一吨来看,那它的价值其实已经超过了百亿元。

  那我们再看一下2023年当前这个,大概有多少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呢?我做这个PPT的时候我大概查了一下,好像2023年的数据大概有20多个,那大家想一下这个减排潜力是巨大的,而且它的减排成本一定是远远低于工业领域的,它只是一个行为习惯的改变,就能带来这么大的减碳潜力,而且这种行为习惯的改变一定会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减排的工作,因为人的这种行为习惯的改变,他一定会带到他的工作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在居民生活消费端的减排是不容忽视的。

  那简单的谈了一下背景,那我们就看在城市这样一个板块内,基于城市的构成,因为它并不仅仅是居民,他可能里边还会有一些企业一些项目等等,基于城市的这样一个构成我们来看,应对气候变化认证当前是有哪些类别?我做了一个梳理,因为双碳的工作和其他工作可能有一点区别,就是我们经常会看到低碳、零碳这样的一些名词,但是这样的名词它不仅仅是名词,它需要有一些评价的工作,因为你只要打出这样的字样,你不能自己说自己是,那怎么办呢?其实更多的零碳和低碳它是需要有一些认证的评价提供这个碳披露的,所以这个工作其实更多的需要和TIC行业来结合,那么我做了一个梳理,基于城市板块下它的构成要素,我们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组织类、产品类、项目类,这些是一些比较成熟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证方向。

  还有一类我想重点说一下,就是这个其他类,其他它它是一些定制化的,定制化的一些评价和认证的工作。现在大家能看到很多城市有零碳学校或者是零碳社区,可能我们还会看到零碳的海岛等等,这些不管是基于企业的需求,还是基于主管机构的需求,他们有一些定制化的需要,需要我们认证机构来提供一些评价的技术指导,那就形成了评价规范,还需要基于评价规范去做一些评价的工作,所以这部分的工作其实更是现在双碳工作的一个重点,更多的是一种定制化的。

  然后这里就是简单的列了一下CQC现在在双碳领域的一些资质,因为双碳领域的工作刚才我也提到了,它有一些是明确的可以复制的一些业务,它是国家会发一些资质的,但是更多的这种定制化的业务它是没有资质的,它需要的是机构借助于自己的技术力量去和需求方进行沟通,给出一些技术解决方案,所以这里只是列了一部分。也是希望能够有这样的机会,CQC未来跟各行各业建立多方面的关于政策也好,技术也好的双碳方面的交流,我们共同能够为中国的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第三部分也是重点讲一下,在碳普惠机制下,双碳的认证能够在哪些方面提供一些助力。大家刚才看到了很多节能降碳的这种行为,节能降碳的这种手段,那我们都不会拒绝接受这样一个观点,那么碳普惠机制一定是能够实现全民行动,去实现节能降碳的这样的一个最好的办法。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很多城市,我基本查了一下,基本上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开展了碳普惠机制的创建,所以就证明它是一个对于居民生活节能降碳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手段。

  这里我先就简单的介绍一下碳普惠吧,知道什么是碳普惠呢?碳普惠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它起源于广东省的碳市场的一个试点,那我们碳普惠的名词解释其实网上有很多,但是因为它缘起于广东省,所以我们就拿广东省的这个试点方案来做一个解释。它基本上是关注的是小微企业、社区家庭以及个人,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城市以及乡村居民,基本上涵盖了我们所有的居民。那它的主体,它的核心就是把节能减碳的这些行为量化以及赋值,它能够实现商业激励、政策鼓励以及核证检排量交易三方相结合的一个引导机制,所以它的这个机制更灵活,而且覆盖面更广。

  这里就是简单的绘了一个碳普惠机制的流程图,我们从这个流程图上就大概能够清楚碳普惠机制的整个运转情况,它基本上分为两条线,一条就是刚才提到的居民在低碳场景下的一些行为,它可以转化成个人碳积分。然后第二条线一般是以城市主管部门主导的这样的碳普惠机制,它会有右边的这条线,就是它会把项目减排量结合起来,项目减排量是基于一些当地允许的,或者是接受的项目方法学。还有就是居民低碳生活场景下的一些减碳的行为,它把它这些片段化的然后给它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减排项目,然后可以去开发减排量。然后这个减排量就可以对于7个碳市场,地方碳市场来说它可以加入履约,然后对于非7个碳市场的,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它可以作为企业碳中和以及活动碳中和的一个来源。所以它基本上就可以实现一个闭环,就是居民的这个低碳场景的减排,我也可以去加入到整个社会的减排需求里来。

  那么在整个的介绍中,其实就是把刚才的内容再做了一个总结,它大概有三个版块,这是我个人总结的,不一定合理。我认为它有三个板块是碳普惠的组成,第一个板块也是最重要的板块,是一个量化板块,因为你只有产生了减排量或者是产生了这样的碳币,然后你才可能去往下走,所以我认为这部分是核心也是重点。

  然后第二部分怎么把这些减排的量和减排项目的交易量去转化成卡券也好,公益金也好,那项目减排量企业可以去卖钱,就通过交易市场去获取经济收益,也可以去捐助给一些项目,或者是捐助给一些活动,做一些公益投入,这个是鼓励和激励的板块,要用起来。

  然后第三部分就是管理平台,它需要吸收内外部资源给它转起来,所以这个管理平台也很重要,它需要有一套模式来支撑,所以这是碳普惠机制的三大板块。

  刚才说到了整个量化板块应该是其中的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需要这个认证行业在其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部分。那我们除了去帮助主管部门或者是相关的企业去打造创建这样一套碳普惠的机制之外,那我们要在具体工作中能做哪些呢?

  大家看一下,现在基本上碳普惠的主导方、组织方会有三方,一方面会是政府比较多,政府可能就是7个碳市场,基本上现在都建立了碳普惠的机制。然后第二方就是一些企业,可能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去培养自己企业员工的这种减排,节能减碳的这种行为和习惯。第三类就是金融机构主导,当然企业和金融机构主导,政府也在里了,他们在居民低碳行为下,低碳产业的这种低碳行为的不断的输出,最后转化成实物货币,公益资源,这个是碳普惠最核心的部分,一定都会有。

  第二部分就是政府主导下的这种碳普惠机制下,它还会含一些减排项目的这个减排量,它参与整个碳中和的工作,它一般会衔接地方碳市场以及地方碳中和的需求。

  但是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碳普惠机制下的这个减排项目,一定不能再参与CCER(音)以及其他减排机制,这个一定不能重复去申报。所以在这些板块里,我们能看见如何保证整个交易市场以及整个居民折算收益的这个过程,它的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平合理的,那就需要有非常严谨的核算体系,非常严谨的核查体系。所以在这两块是需要,是认证机构可以提供助力的很大的部分,这也是当前在很多城市我们已经在开展的认证的助力工作。

  这里还要提到一点就是低碳场景的认证,这个应该是现在成都市特有的一个部分,就是它想通过碳普惠机制,并不是所有的场景都可以作为低碳场景,它需要低碳的消费场所,需要他自己,就本身要开展一些低碳相关的管理工作,所以就是它要作为行业的引领,你才可能进入我的低碳场景,所以这个也是现在比较接受的一种观点。

  这是这个部分,那我就把刚才我提到的这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情况后边也做了几张片子,就哪些部分是我们可以认证,可以助力的,第一部分就是低碳场景的评价,比如说拿成都举例,成都是设定了除了这个绿色出行之外,这个是大家都公认的,一定是低碳场景的。还有一些间接场景,就是餐饮商超景区和酒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这些消费场所你都可以进入我的低碳场景,所以它是定了一些规定,哪些是可以作为低碳场景的,是需要市政府市主管部门给,类似于备案吧,类似于备案,所以有个低碳场景的评价,这个是需要有第三方认证来帮他实现这个工作。

  然后第二块就是减排行为的量化方法学,我相信这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把居民衣食住行办公方面的这种低碳行为习惯,要核算减排贡献。那这个碳账户的折算方式合不合适,各种排放因子选取合不合理,是不是要分场景分情形来考虑,其实为了实现公平性,这个工作也是需要TIC行业助力的。

  第三个就是很简单了,项目减排量的审核,这个也是传统的工作,最后来实现这个项目减排量参与交易。所以整个碳普惠机制我个人梳理了一下,我们可以在这三个部分为碳普惠机制的稳定运行提供专业以及技术性的建议。我整个关于碳普惠这部分的介绍就到此为止,谢谢各位。

官方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