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面试遇到AI考官,你怵吗?

2022-11-03 13:38   来源:人民日报   吕京笏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又是一年就业季,不知见惯了真人考官的你,是否参与过AI面试?近段时间,AI面试被不少公司引入招聘环节,为求职者带来全新体验。习惯了线上授课、线上招聘的毕业生,对此接受程度普遍较高。但也不乏质疑之声:AI考官表达能否更生动?其考察判断力是否有保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所谓AI面试,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真实面试场景进行融合,对考生的用词、语速、动作、表情等进行分析,全面分析评估其岗位素质,最终对人才画像进行解析。自2016年首次亮相后,AI面试迅速成为用人单位在简历初筛后了解求职者的新方式。从视频分析、语音分析,到语义理解、人脸特征识别,AI面试依托于多项技术的综合运用。AI面试的日趋流行,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缩影。

(图片来源:搜狐网)

图片来源:搜狐网

  AI面试的推广,帮助用人单位实现人力成本的节约、分析效率的提升、量化计算的增强。算法的“铁面无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个人偏好与主观偏见,让评分更公平。对于很多“社恐”求职者而言,AI面试有助于缓解面对面交流的紧张情绪。此外,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跨区域流动、面对面接触多有不便,AI面试也成为传统线下面试的替代方案。

  也要看到,一些求职者对AI面试尚不适应。有求职者反馈,面对屏幕进行表达,盯着倒计时答题,心里更加没底。此外,AI面试还引发了算法层面的深层次担忧。有专家曾发现,他们在让AI进行机器学习时,输入的简历库中的大部分求职者是男性,导致AI认为没有特定关键词的女性简历不重要。不当使用算法,AI有可能偏爱特定性别、形象、声音,而注意不到其他难以量化的个人品质,在评价上产生新的不公平。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很多社交平台,“一文带你高分通过AI面试”等帖子屡见不鲜。虽说面试的本质也是一种应试,倘若在技术框架下被套路化,便失去了全方位考察人才的价值。事实上,相比笔试而言,面试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察。除了专业知识,求职者待人接物、举手投足的风度,临场反应、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样重要。面试官与求职者的双向互动,成为彼此加深了解的契机。而不少AI面试似乎又回到单向答题的模式,缺了交互性与灵活性,没了交流与追问。如果无法捕捉考生的多方面细节,评价或许会产生盲人摸象的偏颇。

(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对于新技术的具体运用,我们要保持谨慎。针对AI面试的不足,需要优化使用体验,让面试者更舒适;需要堵住信息泄露等技术漏洞,让应用更加安全;更需要提升全面考察求职者的本领,让评价更可靠。唯有在技术上下功夫,筑起牢固的“防火墙”,装上精确的“瞄准镜”,智能应用才能为就业招聘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前景,我们更满怀憧憬。毕竟,AI面试是招聘单位顺应时代潮流、拥抱人工智能的一次积极探索,对于新事物我们应当保持更开放的态度。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机器换人”主要关注制造业领域对于机械劳动的替代,AI面试则让我们看到了机器在更多领域、更复杂场景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时下,AI面试仍然只是传统面试的一种补充。相关应用能否向前迈进一步,有待时间检验。

  越是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越需要不断反思人与技术的关系。当我们从“互联网+”迈入“AI+”的大门,我们必须思考:AI的种种应用,究竟是技术在帮助人,还是人在刻意迎合技术?当AI的精准性不断提升,如何体现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为今之计,或许需要我们在接纳人工智能独特优势的同时,更要学会做错误的守门员、把关的定音者。当人与AI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共同进步,包括AI面试在内的应用也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正是:

  AI做考官,利弊辩证看。

  补齐新短板,发展更可观。

官方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