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奶奶已经过了杖朝之年,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一个等着另一个遛弯回来,一个看着另一个坐在椅子上发呆。我以为他们相处这么多年,可以算得上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不想他们说生活的真谛就是平淡的陪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爷爷算得上是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在高墙大院里长大,上的是私塾念的是四书五经。如果不是家道中落,他的命运多半是娶一个门当户对的高门小姐,过着花前月下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的生活。
我问奶奶,她跟爷爷是怎么认识又是怎么结的婚。可他们那代人羞于对“爱”的表达,奶奶只是笑呵呵地告诉我,“还能是什么,他讨饭讨到我们家门口,饭没讨着讨到一个媳妇呗。”说完还不好意思地扭过头。
婚后,爷爷奶奶从河北老家来到了北京。爷爷秉承家业做起了生意,在彼时的王府井一片干的有模有样,而奶奶却没有当阔太太的命,进了纺织厂。在我印象里,那个年代的纺织女工有种天然的骄傲,奶奶亦如是,不过却跟我想象中的骄傲天差地别。
我曾试着用好声音里梦想导师的口吻“采访”过奶奶,她只务实地告诉我,她年轻时候的梦想就是好好干活、赶紧完成任务回家带孩子。的确,爷爷奶奶有三个孩子,全是奶奶一人拉扯长大,她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可她却觉得很骄傲。再后来公私合营,爷爷被合并到了百货大楼,当了领导,工作繁忙,有时候只能靠方便面度日。
对爷爷奶奶那代人而言,不善表达的他们,更愿用行动来诠释“爱”。河北人善做面食,奶奶尤甚,她于炒菜这件事上真的没什么天赋,多半是菜放到一起炒熟就行。可在蒸食上却出奇的好,包子、馒头各个通透又绵软,即便用最普通的野菜做馅,也能吃出满汉全席的体验。我总跟她说,就凭这手艺绝对能开个主食店,她却撇撇嘴老大不乐意,“除了给你们几个猴崽子和那老头子做,我才不稀罕给别人做呢!”,看看这还傲娇上了!
奶奶说的话不假,她这蒸面食的手艺全拜爷爷所赐。奶奶不忍心看爷爷老用方便面充饥,便换着花样做些包子、馒头、豆包,给他带去单位。她用最朴实和笨拙的办法,表达着自己对丈夫的爱,这份爱不仅限于爱情,还有出于对亲人的关心与呵护。
在他们的爱情中,我一直以为付出更多的是奶奶,可后来才发现,爷爷的爱是内敛而深沉的。随着年岁的增加,他们近几年时常住院,奶奶的频率更高一些。她原本就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又做过几个支架,一入冬还爱闹肺炎,去年整个冬天,奶奶几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
黄磊曾在综艺节目中说过,中国式父母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给子女添麻烦”。当我知道奶奶住院的时候,她已经入院半个月了。那天我拎着大包小包来到医院,竟在门口看见一抹熟悉的身影,爷爷就那样默默无言地趴在病房门的窗户上看着奶奶。
后来问了护工我才知道,奶奶怕把病传染给爷爷,不让他老来医院。可爷爷放心不下,经常在门外一站就是一整天,护士和家属几番来劝,都让他用倔脾气给怼了回去。最后没办法,护士在病房门口放了一把椅子,方便爷爷休息。
爷爷自然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没过几天也病倒了,可他躺到病床上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不许跟她说我病了,就说天冷你们不让我来医院,明白吗!”这种半嘱托半命令的口吻,非常符合爷爷的风格。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在出院之后大吵了一架,原因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惊动了我们几个小辈赶过去劝架。
一进门我们就看见奶奶噘着嘴老大不乐意,爷爷也臭着脸闷闷不乐。
最先发言的是奶奶:“这些日子他也没吃上像样的饭,我想着中午蒸点包子,他个倔老头非不让我拿蒸锅。”
爷爷也不甘示弱立马反击:“我这是怕你闪着腰!再说了,我不是替你蒸去了吗。”
奶奶听完气不打一处来:“你那是蒸吗!你差点把厨房给烧了!”
我们这时才闹明白,原来爷爷想替奶奶看着蒸锅,可水放的太少,时间也掌握不好,包子没熟、锅还烧干了,简直是一场灾难。
姑姑出来当和事老:“消消气,不就是锅和包子吗,咱以后不蒸了,换别的吃。”
没想到奶奶先急了:“不行!你爸就爱吃我蒸的包子!”
爷爷也来帮腔:“你妈病刚好没法下楼遛弯,跟家弄点面食还能消遣,你可不能让她闷着。”
经过半个小时的家庭会议,我们几个孙辈提出可以买一个蒸箱,却遭到了父辈们的反对。
我爸:“不行不行,你爷爷奶奶哪会用那么复杂的东西。”
我姑:“别捣乱了,买了也是放一边,还不如重新买个锅。”
我叔:“手机都捣鼓不明白,蒸箱更别提了。”
可父辈们的反对,却遭到了爷爷的怒怼。
爷爷:“你们几个反了?我还没说话,你们到先没完了。我人老了,可好歹也上过私塾,蒸箱不会用字我总认识吧。只要这东西对你妈有帮助,咱就买!我还就不信了,我摆弄不明白它。”
得!爷爷的倔脾气又上来了,怼天怼地怼儿女。
蒸箱买回来的当天,我们几个孙辈特意在厨房贴了一张A4纸,白色纸上用大号黑体字打印出了使用步骤。爷爷带着老花镜站在厨房记了半天,奶奶就在一旁和面搅馅,乐呵呵地守着他捏包子。看来,以后他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除了一个等着另一个遛弯回来,一个看着另一个坐在椅子上发呆,还应该再多一个“一个陪着另一个蒸包子”。(璇拾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