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网讯】中国高世代面板产线的建设风起云涌, 截止到2018年中国建成8.5代以上大世代面板产线将达到13+条,业界对于国内面板产能过剩的观点由来已久,然而只是单纯的供给过剩?产能过剩的背后,中国平板显示行业又存在什么致命问题?轰动一时的“鸿夏恋”将会对中国面板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结构性短缺是中国面板行业症结
在日前举办的“2016中国半导体显示高峰论坛”上,华星光电副总裁车汉澍认为,目前中国TV面板产能增长虽一枝独秀,却存在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正在成为大尺寸面板供应的领导者,2014年供应比例为22%,预计今年达到31%,超过台湾面板供应总量,到2017年预计超过韩国。“从市场供需来看,2015年以后随着各面板厂新厂开出,需求的增幅远小于面板产能的增幅,预计供需比例会走高,到2019年会达到峰值”,对于国内面板供需走势车汉澍判断道。
伴随供需比例的变化,还会出现结构性供需不平衡。车汉澍认为,国内8.5代面板线未来几年逐渐释放产能,但实际上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有一些尺寸是8.5代线的盲点,尤其40英寸-45英寸以及65英寸,核心原因是面板利用率不高以及带来的产能和良率损失,制约了40英寸-45英寸以及65英寸的出货量。
数据显示,国内六大电视机品牌去年对40英寸-45寸电视面板采购总量为1900万台全是从韩国和台湾进口。对65英寸面板采购总量为66万台全部依赖于进口。
目前面板大尺寸化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尤其在中国大陆市场表现的更为明显。国内电视面板零售市场今年的平均尺寸是46英寸,这远高于全球平均尺寸。“再过4年,全球平均尺寸达到45.6英寸,而中国预计达到50英寸,未来三四年55英寸、65英寸甚至75英寸会成为市场的主流”,车汉澍判断。
虽然到2018年中国高世代面板线将有10多条,但车汉澍认为,只是量上多一点而已,中国平板显示产业逐渐做到全球领先更多只是体现在规模上,只是少屏问题得到改观,但缺芯并未解决,距离“显示强国”还差最后一公里,而在这最后一公里要全面超越韩国、日本和台湾,比前面99公里要走的路还艰辛。
鸿夏恋绝不可掉以轻心
面板行业另外一件极具关注度的事件是鸿夏恋修成正果,鸿海以3888亿日元收购夏普的过程有鸿海与日方势力的博弈,也有对全球面板格局的改变。
据悉在整个鸿海与夏普“苦恋”的过程中,日本有关方面极不希望有日本之外的资金和势力染指夏普,不愿夏普“外嫁”,然而最后日本本土的力量太“阳痿”,夏普最终选择跟强大的鸿海“结婚”。
拿鸿海的收购方案和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的方案PK来看:1、在支援规模上,鸿海拿出3888亿日元(45亿美元),日方投资3000亿日元并设定2000亿日元融资;2、在员工和管理层处理上,鸿海承诺维持员工现状和现有管理层,日方提出出售缺乏发展性的业务、资产以及辞退社长等三位高层;3、在和2家主要银行的交涉上,鸿海提出净值收购2家银行所持2000亿日元优先股,不寻求大规模金融援助,而日方提出最大将1500亿日元债务转为股份,最大消减2000亿日元的优先股。
在鸿海3888亿日元的援助资金中,2000亿日元用于OLED,600亿用于高精密面板投资,500亿用于物联网投入,2018年之前量产OLED。
外界认为鸿海收购夏普是看重夏普LTPS、IGZO液晶关键技术和专利,既能占据苹果一类重要客户的供应链战略高地,又为OLED做技术储备;凭借夏普技术和品牌力,朝科技服务、品牌经营等转型,全面提升竞争力;完善鸿海产品布局,提升产能规模,对抗竞争对手日益扩张的新线。
在车汉澍看来,鸿海收购夏普后,对其产能提升和出货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据数据分析,收购夏普后,2016年鸿海5.5代以上面板产能占比增至20%,重新拉开与京东方的差距,与No.2厂商SDC相差无几。在出货上,鸿海系电视面板2016年出货量、面积较2015年分别增长26%、48%;出货量份额成为全球第一,面积份额与LGD几乎持平。
“鸿海在40-45英寸上将挤压华星光电43英寸份额,在58英寸上会以更大价格下探打压我们55英寸,为60英寸价格下探空间打下基础。” 车汉澍坦言鸿海将对华星光电可能带来的冲击,“业内很多人对夏普不以为然,认为夏普是迟暮老人。但我们不认为如此,夏普依然是液晶鼻祖,姜是老的辣,对夏普要始终存敬畏之心,它的技术后发之势还是强劲的,不可掉以轻心”。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华星光电如何处乱不惊?车汉澍道,对我们来说始终坚持做到产能、良率以及经营上的效率提升,产品的差异化。形成技术流派,开拓新应用,专利运营,包括参与标准制订,最终达到产业链的整合和生态融合的实践布局,这是华星的战略发展之路。(明彦华)